壓著台灣打!南韓勝台灣的3關鍵

台灣出口金額,曾是韓國的4倍;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過關,韓國破產。但15年來,台韓競爭力逆轉。如今,韓國出口額是台灣2倍,躍升世界第9大貿易國;台灣前5大貿易區,韓國市佔率都贏台灣。這15年來,台韓各自做了什麼關鍵抉擇?為了贏,韓國付出什麼代價?

【 韓FTA快攻 vs. 台仰賴ECFA 】

為了贏,韓國政府選擇大開國門。經濟部長施顏祥不諱言,「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韓國FTA佈局比我們早,速度比我們快,規模比我們大,對我們形成壓力。」2010年台灣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500多項的早收清單,全部加起來,佔台灣貿易總額不到5%。

【 韓政策落實 vs. 台口號計畫 】

「韓國政府永遠走在市場需求之前,」韓國最大網路公司NHN執行長金相憲說,韓國政府發展網路產業,並不是直接金援重點企業;而是創造好的環境,讓企業自己拚。台灣政府的政策(自由貿易港區、六大新興產業等),執行成效不彰,也不具國際競爭力。以FTA的談判人員為例,韓國外交部的通商交涉本部,就有220個談判人才,而台灣經濟部的核心貿易談判人才,只有34人,無論是人數與經驗,都需要急起直追。

【 韓價值導向 vs. 台成本導向 】

1997年金融風暴後,韓國中小企業爆發倒閉潮,大財團大宇也不支倒地。面對全球化競爭,韓國與台灣採取兩種不同的路線。韓國集合全國之力,扶植大企業,走價值提升和品牌路線;台灣則選擇不斷壓低成本,為人代工。

【 韓國代價:貧富兩極、社會對立 】

韓國的發展模式,也產生極大後作用力,造成嚴重的貧富不均、大財團壓迫中小企業,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蓄積了反撲的政經勢力。三星集團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也靠削減上游供應商利潤。《國際先鋒論壇報》的特派員崔相熙指出,在李明博擔任總統時期,大財團更加擴張勢力與領域,大小通吃,例如,韓國現代汽車投入養牛業;LG集團做竹鹽牙膏;GS集團大股東,要開炒年糕全國連鎖店。

韓國模式,值得學嗎?韓國從國家、社會、企業所信仰的「優勝劣敗」生存法則,像一刀兩刃,成就了一個經濟強人,卻同時是個「幸福弱者」。

【 韓國媳婦的告白:經濟、精神壓力大 】


韓國這幾年經濟表現的確亮眼,但人們是否幸福快樂?韓國經濟依賴出口,向來慣用貨幣貶值刺激出口,通膨嚴重。首爾超市物價,一粒雞蛋11元台幣,一塊豆腐63元。(以韓圜38對台幣1計)

經濟壓力大,精神壓力也不小。韓國社會倫理、階級嚴格,重視職場的團體關係,公司有經常性的聚餐飲酒。這類飲酒活動不是週末小酌,而是平日下班的「另類加班」。有員工喝太晚,就直接到24小時三溫暖報到,次日直接上班。在韓國,週末或者晚上出勤上班,絕對不是什麼不合理的事。

【 南韓人民對國家充滿信心 】

如果要說韓國明顯的優點,那就是只要你跟韓國人談起他們的國家,很少韓國人會不抬頭挺胸,充滿信心。今天韓國的發展,有其歷史文化與民族性格的緣故,不是台灣可以走的路。不如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想想哪些才是台灣優勢,才是當下最重要的事。

延伸閱讀:

30歲後,你想站在什麼位置?給上班族的25句話
「對方哪些醜態我沒看過…」王文華:這是關係中最悲慘的話!
■  大齡剩女?曲家瑞:我單身,不代表我不吸引人
■  運動「鐵腿」隔天沒好,當心!身體要告訴你的9件事
■  嚴長壽:找到自己的第一名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