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玩‧輕鬆學 角色扮演

快樂玩‧輕鬆學 角色扮演

在4歲以前,bobo的世界只有「我」,該如何逐步與「群我互動」的現實生活無縫接軌呢?

由於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遊戲,透過既是遊戲,也是學習的「角色扮演」,可讓bobo通過想像,創造性地模仿現實生活的活動。遊戲提供了孩子模仿、再現人與人關係的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為培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打下基礎。

遊戲中學習‧培養社會人際能力

如何讓幼兒從只有「我」的個人世界,順利走向「群我互動」的真實社會,有好多好多需要學習的內容,然而,這一切不是「教出來」的,必須藉由具有遊戲性質的「角色扮演」,在反覆進行中學習到所有社會化過程的「眉角」!

成人可以清楚分別「事實」與「想像」的差異,不過,對孩子而言,「事實」與「想像」並沒有多大的區別。但神奇的是,在孩子天生喜歡玩的遊戲「扮家家酒」中,透過模仿、假裝與幻想,然後一次又一次的扮演,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不同「社會角色」的差異,同時,學習如何真實生活、與人相處。

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顧及他人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羅文喬表示,「4歲前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無法用別人的角度來思考」,這可從孩子開口就是「我要……」或「我不要……」觀察而得。

因為凡事都以「我」為出發點,以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認識這個世界,在受限於「自我中心」的思考方式之下,自然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語言及行為有何意義,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她表示,這個階段的幼兒因為正處於「自我中心」發展的階段,即使在一起遊戲也多是各想各的平行式遊戲。或者因為沒有同理心,而無法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

不是不乖‧只是想法還不成熟

羅文喬指出,很多父母不了解幼兒的發展歷程,而容易誤會孩子有「小氣」或「霸道」等「不乖」的行為,並為不知如何教養孩子而感到傷神。實際上,並非孩子不乖,只是礙於本身還不成熟的思考方式,才無法顧慮到他人的感受,這樣的表現與成人世界的「自私」不同,父母與其為此責罵孩子,不如主動提供足夠數量的玩具,讓幼兒可以一起參與,減少因爭奪玩具而引起爭執,並藉機讓孩子們練習互動技巧。

她提醒父母,孩子雖然活在自我世界中,但他會透過觀察,逐步認識自我以外的世界,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將看在bobo的眼裡,羅文喬強調,「父母要謹言慎行,以成為孩子學習的好榜樣」。

根據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研究,「自我中心」是兩歲多幼兒的思考特徵。他們只想到自己的感覺與需求,而不考慮別人或周圍的狀態。因此,他們不容易產生與別人合作、輪流,或分享的行為。

自言自語‧有形與無形的朋友並存

臺北市私立達芬奇多元智能托兒所所長李秋芬則指出,「這個階段的孩子抱持『萬物皆有靈』的想法,在他們心中認為,不論是玩偶或是任一種玩具,都是有生命的」,而有「擬人化」的言詞,如「車車在休息」或「小兔子愛吃紅蘿蔔」等。
因為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於是父母會看到幼兒不時對著這些玩偶說話,有所互動,或是對著空氣自言自語,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這些表現感到奇怪,不妨花點心思了解這些孩子與這些「朋友」的相處情況,並把握機會引導孩子與玩偶應對的語言能力,進而將這樣的對話移轉到真實世界。

透過簡單的對話與指令,往往很快能發揮教養的功效。李秋芬指出,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時,父母可以對他說,「小兔兔陪你一起吃飯」,孩子會因為「朋友」做了這件事,自己也要跟「朋友」一樣。

真實玩偶‧可與五感經驗結合

父母是否需要特別幫孩子安排一個虛擬的「朋友」當做友伴呢?李秋芬指出,「五歲前的孩子,透過具體的玩偶,可以與五感經驗結合,如不同材質的玩偶可給幼兒不同的觸覺體驗、造型與色彩可刺激視覺等」,以此來看玩偶是有存在的價值。
但她也補充,對孩子而言,只要是讓他覺得有安全感或信任感的物品,都能成為孩子的友伴。透過「友伴」發揮影響功效,可讓教養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父母會發現,「巧虎」堪稱是廣大幼兒學習的偶像,只要看到「巧虎」,孩子就乖了。李秋芬表示,「這可說是長期洗腦的結果」,尤其巧虎有書、有影音光碟與各樣式的周邊產品,讓孩子得以多方面接觸,自然內心就會把「巧虎」當成學習偶像了!

擴大視野‧建立群我的互動關係

孩子會慢慢從自我世界中走入真實社會,樟新托兒所所長黃琬玲表示,「這是一段人類特有的社會化過程」,孩子經過這個過程,慢慢認識一生所要經歷的社會角色,如兄弟姐妹、同學、朋友、親屬、工作等各種關係中的角色定位,然後了解所有的社會結構,並從中建立適宜的人際關係。不過,在進入真實社會親身體驗之前,更小的孩子正是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來學習這些群我互動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