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台灣生技輸在哪?

工商時報【杜蕙蓉】 繼楊育民、張有德等生技專家,都為政府扶持生技產業投下不信任票下,目前也是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委員的孔繁建,主導的Vivo(維梧)創投新成立的生技創投基金更將大舉加碼中國大陸,台灣的生技產業發展則是在2012年的年頭,就面臨了「人、財兩失」的窘狀。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的困難,所有的專家都把矛頭指向政府產業政策不明確、行政效率差、政府官員沒擔當、產官學資源未能充分整合,加上市場規模太小等,相較於中國大陸、韓國、以色列以及新加坡等政府的傾全力支持,馬政府實在很需要訂出更明確的產業方向。 健康產業是先進國家的基本政府,其獲利能力一定是前三大產業,營運規模也是前十大,而台灣生醫產業去年產值也只有2,300億元,政府並沒有很用心去開拓生醫產業的規模。 過去在生技產業落後台灣的韓國,為了扶持自己的健康產業,光是威而鋼的學名藥,就有三個,其中一個銷售的金額是高過原廠藥,反觀國內的健保藥,都還是外商藥廠把持的天下,國內學名藥廠市佔率只有三成;而韓國目前已有4個新藥通過美國FDA上市,其中2個還是科技大廠LG成功研發的,但台灣顯然願意進場的長線資金還是太欠缺。 另外,像中國大陸,則是繼釋出8,500億人民幣醫改商機後,中國在十二五規劃中,生醫產業依舊是重點,預估2015年將可帶動生物醫藥產業總產值高達3兆人民幣下,Vivo等創投機構的蜂擁而至是可以理解的。 健亞總經理陳正認為,中國有潛在龐大的市場商機,加上有政府政策做後盾,就足夠可以有吸金的效應,而台灣要躋身生技產業的主流地位,就必須要有以世界為主的強力企圖心,能夠自己研發成新藥,獲國際認可,才能吸睛,也才能引動資金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