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開發新藥 台灣能量強

工商時報【杜蕙蓉】 據統計,2016年全球蛋白質藥品產能將達400-420萬公升,品牌藥廠約控制75%產能、另25%產能由專業代工廠生產;目前全球蛋白質藥品代工廠生產的年複合成長率約16%,預估明(2014)年即可達65億美元。 由於潛在商機誘人,吸引廠商爭相卡位,生技中心董事長李鍾熙表示,韓國已鎖定生物相似藥領域,三星宣布10年投入18億美元開發,他們在2011年2月以2.6億美元成立Samsung B iologics,投入生物藥品的代工生產,首座廠房去年完工,希望2020年營收達16億美元 。 東洋董事長林榮錦認為,台灣近年新藥開發已逐步展現能量,配合生產、技術製程、經濟規模等障礙門檻,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未來國際藥廠和國內新藥開發公司將與本土藥廠策略聯盟,聯手搶進國際市場。 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表示,永昕是採拋棄式(袋狀容器)製程,使用高分子袋,細胞生產期短(約3天),很快就會換槽,污染的風險與移動的困難較低,很有效率。相對國外不少代工大廠,由於使用的是傳統不鏽鋼製程,溶液量大,如果污染整個發酵槽就很難再應用,因此,永昕此時導入擴充產能設備和拋棄式製程,相當有利基。 另外,由於台灣已是PIC/S會員國,藥廠幾乎已全面符合國際規格下,加上「MIT」形象,從國光、永昕、東洋等藥廠都已接獲外銷代工大單觀察,台灣生醫產業似乎已邁進國際競技場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