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前/後的出版風潮

一轉眼,我們就來到了瑪雅預言中世界即將毀滅的2012年。按照常理推斷,此時與末日預言相關的書應該很多,但實際上出版社都很「先知先覺」,相關的「瑪雅預言概念股」書籍其實前幾年就已經發燒達到鼎沸,不論是英國作家麥利歐.瑞汀的《2012:失落的預言》、布萊恩.達莫托的《2012馬雅末日預言》還是史蒂芬.艾頓的《瑪雅預言書》,都早就翻譯出版了。

在這個「末日將至」的當下,最流行的反而都是末日「以後」的故事。環繞著發生在近未來的巨型災變,衍生出「浩劫後」(post-apocalypse)和「反烏托邦」(dystopian)兩種文類。

「浩劫後」小說往往描寫災變(不論是核戰、瘟疫或氣候變遷)過後,少數人在文明滅絕的荒涼大地冒險求存的故事,經典作品包括史蒂芬.金的《末日逼近》(The Stand)、羅伯.麥肯曼的《天鵝之歌》(Swan Song)和理察.麥特森的《我是傳奇》。

近幾年來最紅的浩劫後文學,一是戈馬克.麥卡錫的《長路》,二是純文學作者加斯汀.柯羅寧(Justin Cronin)的吸血鬼史詩《末日之旅》(The Passage),此書敘述美國軍方的實驗失敗,導致吸血鬼席捲全國,幾乎澈底摧毀人類文明。百年以後,一個謎樣的少女穿越幾百公里的黑暗大地,來到人類的最後聚落,率領大家起而奮戰。《末日之旅》三年前在全球引起驚人的版權爭奪戰,雷利.史考特更準備拍成電影,中譯本也將在今年暑假推出。

「反烏托邦」類型則描寫未來極權政府統治下,社會看似和平,實則弊端叢生,不論是階級問題,或者對自由思想和人權的剝奪。經典作品當然首推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和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近百年來出過不少傑作,但是當前最紅的反烏托邦文學,肯定是蘇珊.柯林斯的《飢餓遊戲》三部曲。

這套書從2008年出版以來,始終熱賣不絕,今年上映的電影版更締造了超過六億美金的驚人票房,也使得「反烏托邦」這個文學類型,成為繼《哈利波特》的巫師和魔法、《暮光之城》的吸血鬼愛情之後,最熱門的青少年文學類型。其實《飢餓遊戲》並非此類型的先驅,早在1960年代,約翰.克里斯多夫的《三腳》三部曲(《白色山脈》、《金鉛之城》和《火焰之池》)便想像了人類被來自異星的三腳機器人高壓統治,一群少年起而抗暴的故事。不過柯林斯聰明之處,在於把反烏托邦的設定與「大逃殺」式的殺戮遊戲,以及經典的三角戀情融為一體,不但吸引了青少年讀者,成年人也趨之若鶩。

在《飢餓遊戲》之後,類似的作品層出不窮,任何一個國際書展上幾乎都能聽見「反烏托邦」的關鍵詞。這類作品都有很炫的背景設定,加上少女的三角戀情元素。蘿倫.狄史蒂芬諾(Lauren DeStefano)的《化學花園》三部曲(The Chemical Garden Trilogy)想像創造完美人種的實驗失敗,導致地球上的男性平均壽命銳減為二十五歲、女性更只剩下二十歲,於是許多少女被人口販子綁架,賣給有錢人當後宮的生育機器,藉以延續人類。麗莎.普萊斯(Lissa Price)的《起點人》(Starters)二部曲則假設一場空前慘烈的細菌戰爆發,在短短時間內殺死所有青壯年人口,唯有先施打疫苗的小孩和老人存活,許多流浪街頭的少男少女為了活命,便暫時把身體「租借」給富有的老人,讓他們重溫青春時光。剛考上醫學院的華裔作家張亦雪(Kat Zhang)寫出《剩下來的我》(What’s Left of Me),大膽想像人人生下來體內都有兩個靈魂,但政府會讓小孩在成年前接受「治療」,消滅其中一個較弱勢的靈魂,故事的女主角正好是應該被消滅但並未消失的那個靈魂。

今年初,美國HarperCollins出版社的童書部門用超過百萬美金的高價,簽下戲劇教授湯姆.伊斯貝爾(Tom Isbell)的《獵物少年》(The Hatchery)三部曲。故事描寫核戰後的美國,一群受到輻射影響而天生殘缺的少年,自小在一個類似軍營的地方長大,本以為成年後就能加入政府軍保家衛國,殊不知他們是被養來給人打獵用的次等人種。主角發現真相後,與一群朋友翻山越領,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極限逃亡。這並非作者的第一部作品,三年前他寫了一本叫做《第五寶典》(The Fifth Codex)驚悚小說,談的正是墨西哥和瑪雅末日預言,結果不為出版社採用,如今改弦易轍,總算熬出頭。

顯然「末日前夕」這東西早已過時,創作者和出版社還是要「向前看」,不論2012是不是我們活在地球上的最後一年。

◎作者簡介

譚光磊

1979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曾翻譯《冰與火之歌》等,從事圖書版權代理行業近十年,現為光磊國際版權公司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