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法規配套 要妥善規劃

工商時報【記者陳惠珍╱台南報導】 聯亞生技副總經理蘇經天認為,生物技術現在是許多國家都爭相發展的產業,台灣生技產業要成功,除了相關法規配套要妥善規劃外,政府應協助業界專注於發展特有的競爭優勢、提高模仿障礙,並避開套用其他國家生技產業的發展模式(如中國擅長的規模發展);以台灣特有的創意長才,相信如中橡這種成功的公司不會只是特例。 蘇經天指出,目前政府鼓勵生技產業的發展仍沿襲電子產業的模式,投入大規模資金、協助民間成立公司的方式進行;但迥異於電子業可快速進入成熟期並垂直縝密分工的特性,新藥研發從最初的構思、實驗、臨床測試直至最終的上市曠日廢時,「時間」實為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最關鍵的要素。 同時,生技產業的架構更近似於橫向的整合,生技公司的研發、臨床實驗及製造三階段,無法拆解後獨立進行;此為研發性產業與製造業所不同之處。另外,因生技產業牽涉的相關法規遠較電子產業多,囿於法規或程序以致最終無法推出的情形。因此政府在推動生技產業發展時,相關的法規制定、配套措施亦應完善規劃,方可解決此系統性問題。 蘇經天表示,生技產業的發展,如同《韓非子 喻老》中所形容「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但「飛必衝天,鳴必驚人」;生技產業箇中的艱辛在於其研發期長,可是一旦成功則獲利龐大,如台泥集團旗下的中橡公司,於2000年與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合作,成功研發出龐貝氏症的孤兒藥,目前每年享有逾10億元的權利金。 蘇經天強調,一間公司、一個產業的成功,是經營模式卓越、領導人高瞻遠矚,亦或是時勢及機運所造,都值得我們深思。他認為,所謂的熱門產業,到底是所有入行的公司雨露均霑,還是僅有具龍頭地位的公司才能獲利?與其一窩蜂地投入大家認定最有前景的主題、複製成功者的經營架構,不如找到自身公司的核心價值及能力全力投入、發展,似乎是更有可為的一條路。不同於電子業發展至最後規格幾近一致的產業特性,生技產業更適合各家公司專注發展其所擅長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