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3隱憂:專利、法律、銷售斷層

工商時報【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生醫產業人才大斷層,在生科博士大都投入研究,專利、法律、國際銷售人才欠缺中,生策會/生策中心在生技醫療產業政策體檢論壇中,生技專家建議應該建立生技醫療產業之人才資料庫,加重實務的比重,鼓勵學生新創,並引導資源走出實驗室,讓產品走入市場。 據統計,國內生醫學門畢業生年約5,600人,其中大專人才有66%、碩士30%、博士4%,但學生畢業後多選擇繼續升學,博士畢業生一年後仍持續投入博士後的研究比率達63%。學生沒有進入產業發揮,業界憂心人才斷層會越來越嚴重。 東洋(4105)集團董事長林榮錦即表示,未來將是專利權開打的火線戰場;而台灣浩鼎創辦人張念慈也憂心,目前是學界研發的東西多,但卻無法落實到業界,產、學間欠缺有互動的領導人才。 昨(27)日生技醫療產業政策體檢論壇中,與會專家義守大學校長蕭介夫、杏輝研發長蘇慕寰即同聲建議應該建立生技醫療產業之人才資料庫,可包含生技研發、生技技術服務、生技產業經營、國際行銷等項目,如此可作為推動產業合作,規畫人才培育及產業發展的參考。 合一生技(4743)總經理柯逢年表示,學校研究講究完整、深入,與產業講究速度與法規需求不同,使得高級人才難以留在業界。未來如能加重實務,再配合適當機制,導引畢業生進入產業從事博士後研究,一定能培育出生醫產業所需高級人才,為業界所用。 生技中心鄭建新副執行長指出,現階段政府資源預算比例分配,有「頭重、身瘦、腳輕」現象,在生命科技領域投資分布上,第一棒研發即占70%、第二棒約9%、最後銜接至市場端的不過5%,這與各國在關注第二棒和最終端的市場比重相反;在資源配置上應該做適度調整將可利更多技術可以順利進入市場,擴大產業能量。生技人才的培育策略上,應該要擴大產業規模、鼓勵學生新創,讓好的技術有足夠的資源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才是創造雙贏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