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儘速修正奢侈稅重建政府威信

工商時報【本報訊】 奢侈稅實施屆滿2年之際,7月底無論是官方或民間公布的房地產指數,卻令多數民眾感到很無奈,不但稅收和當初財政部預期的數字差很多,房價還繼續創新高。這到底是政策方向有問題,還是執行方式有問題,或是兩者兼而有之?民國99年底行政院調查排名民怨之首的都會區房價偏高,不僅未改善,反而更惡化,行政院敢再調查嗎? 7月底最新出爐的2013年第2季國泰房地產指數顯示,全台房價仍續漲至史上最高點,每坪平均達27.83萬元,季漲2.54%。其中都會區的台北市每坪成交價落為86.42萬元,季漲11.48%,年漲19.06%,再度衝破歷史高點,但成交量則萎縮。專家表示,國泰房地產指數以預售屋和新成屋個案為樣本,而台北市因為土地供給嚴重短缺,造成新推個案供給面出現缺口,價格自然高漲。 至於台北市政府7月下旬最新推出的官方版「住宅價格指數」,台北市標準住宅平均每戶1,335萬元,較去年8月上揚6.7%。其中大樓上漲9.12%、每戶約1,542萬元,公寓上漲6.38%、每戶約1,308萬元。且12行政區房價全面上漲,最高漲幅落在南港、達26.8%。換言之,不論是官方版還是民間版所顯示出來的的房價指數,不論是新成屋或中古屋,在奢侈稅實施後,都會區房價還是繼續上揚,並續創新高。 再看另一個統計數字。由於奢侈稅於今年6月1日屆滿2年,房市恢復熱絡交易,今年前7月的土地增值稅為603億元,不僅超徵,年成長26.7%,稅收也登上近15年來同期新高。說起來很諷刺,當初為了紓解民怨的奢侈稅措施,除了使房市交易量萎縮外,幾乎沒有達到什麼效果。如果說2年多前都會區房價偏高是民怨之首,如今經過2年以後,房價卻更高了,而在此同時,一般勞工的平均薪資卻回到15、16年前的水準。依合理推測,民怨之首不僅依舊,怨氣恐怕更加升高了。 雖然行政院因尚無選舉而未再做民意調查,所幸財政部也注意到這個情形,已著手要修改奢侈稅內容,預計8月中旬召開座談會,聽取各方意見,最快8月底提出修正草案,經政院審議後,下會期送立法院審議。我們認為歷經過去2年的實驗,奢侈稅沒有發揮功能,部分因素乃非戰之罪,而目前社會大眾也逐漸形成若干共識,值得重視。 其一,現今全球都會區房價普遍出現上揚,各國政策目的不在打房,而在使民眾的居住權合理化。在美國以鄰為壑的QE(貨幣量化寬鬆政策)下,造成資金氾濫,又無適當的其他投資標的,以致全球都會區房價幾乎都呈現上漲,台北市亦然。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都會區土地的稀有性,是房價上揚的最主要原因,作為國際都市,台北也不可能背道而馳。觀察各國政府的政策重點不在壓抑房價,而是讓富有、買得起高房價者,負擔更高的成本。以增加稅收為目的,並將增加的稅收轉為其他的補貼措施或興建社會住宅等,這次奢侈稅的修正應符合這項原則。 其二,台灣民眾持有自用住宅以外房屋的成本實在太低了,這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但不論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卻始終不願面對,任令情勢愈來愈惡化。包括房屋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等,都是以和市價相差甚遠的公告地價或公告現值為稅基,持有多棟房屋者根本就無需考慮持有成本的問題。反觀其他各國,香港和新加坡是在近年房價大漲後,針對1戶多屋者,課徵額外的印花稅;日本則更早就對房屋所有人要求繳交管理費、公共維持費等,其目的就是讓自用以外房屋的稅負提高,以避免房屋成為炒作標的。台灣民眾不是害怕外來資金(包括陸資)炒作國內的房地產嗎?此時奢侈稅修正案將提高房屋稅負的精神納入,正是良機。 其三,除了財稅手段外,銀行的融資管理更是引導房地產價格步向合理化最重要的關鍵。人人皆知現今游資氾濫和偏低的利率,乃是都會區房地產暴漲的元兇,銀行為了去化資金賺取利潤,大量融資給地產開發商和投機客,促成房地產價格的上揚,兩者相互依賴,形成共伴效應,創造出房地產泡沫。初期大家都獲利,等到泡沫破裂,卻是全民承擔,日本失落20年至今的教訓歷歷在目。如何監督銀行體系對房地產的融資,也不妨在奢侈稅修正中加以規範。 我們再次呼籲財政部和行政院,一定要認真檢討改進原來奢侈稅條例的缺失,尤其是房地產部分,更要把握此時民氣可用的時機,儘速推動修正。參考各國作法,亡羊補牢,降低民怨,才能重建政府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