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園區政策環評說明 國科會遭批內容空洞

科學園區政策環評說明 國科會遭批內容空洞

本報2014年2月27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國科會26日於環保署舉行「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公聽會,雖國科會再三強調友善環境、態度積極,但由於其提出之評估項目與方式皆避重就輕,民間團體與出席的政府機關紛紛表達不滿,3小時的會議現場砲聲隆隆。

環保署副署長葉欣誠做出結論,要求國科會除原提出「環境永續」、「社會公平」、「經濟發展」3面向外,還需列入「園區現況檢視」、「政策方案規劃」、「水資源」、包括空氣污染、水體涵溶等「各項總量管制」、「園區及廠商規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機制」、「化學品管理」及「健康風險評估」等8項環境議題。並詳細回答會中發言意見與書面意見。

而國科會一再迴避推托在園區當地舉辦更多公聽會,也由葉欣誠出面代表環保署明確要求,至少要在北、中、南召開公聽會。科學園區政策環評 盼補足既有制度漏洞

國科會在1980年設置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後,陸續在1996年成立南部科學工業園區,2003年設立中部科學工業園區,2012年又核定了13處園區,將開發面積推高到4,663公頃。

國科會提出統計,表示至2012年止,總計有840家廠商,提供了246,067個工作機會,更創造了20,041億元的營收。

但近年中科三、四、五期計畫紛紛因影響環境之虞而引起抗爭,民間不斷要求對科學園區進行整體政策環評,針對環境與社會外部性,補足既有法令與管制工具中的制度性縫隙。

終於在2012年10月底的中科二林園區環差分析結論中,要求國科會於1年內提出科學園區政策評估說明書。只論枝微末節 政策方針無實質方向

但國科會所提說的說明書,遭批「高度跟範圍都不夠」,只討論枝微末節,根本是本末倒置了。不但缺乏通盤檢視的誠意與能力,且誤讀政策環評機制的要求,不管是政策內容、評估項目與方式及替代方案設計,都遭斥為「荒謬」。

在「新設(含擴建)科學園區政策方針」,國科會表示:以「建構優質產業發展環境,推動科學園區創新轉型」為願景,進而提出三大主要策略:將園區由「生產效率導向」逐步轉型為「創新驅動導向」、善用國際人才與技術資源、建構「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一體的優質環境,並陳述其會推動污染物排放總量管制、落實環境監測、建立園區能源管理與節能成效評估系統、開發型態與規模將尊重國土自然資源保育。遭批空白無意義,看不出實際執行策略。

替代方案中也同樣因內容空洞讓人詬病,例如在環境涵容能力中的「空氣」項目主方案為「新設園區或既有園區擴建之空氣污染物質,以不增加空氣品質三級防制區負荷且增量不得改變原防制區等級為原則。」但替代方案卻為「新設園區或既有園區擴建之污染物總量,以不超過既有園區核定環評排放總量為原則。若位於三級防制區內,且經模擬評估後有其新增排放量對污染源所在地之防制區或空氣品質同受影響之鄰近防制區有造成惡化之虞者,應於定期內減少與新設(擴建)園區等量之排放量,得適度新設(擴建)園區」。「問卷題目爛」 國科會自打66分 遭批自欺欺人

國科會提出的評估以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者等重的態度來處理,多以量化、質化分析進行評估,而在社會項中,「民眾意見與社會接受度」採問卷調查方式。

但民間團體對問卷題目大表不滿,更質疑其得到66分的總分,與「環境面雖有衝擊,可透過環境管理等進行改善;社會經濟面多為正面效益。民眾多數支持,認同科學園區扮演的重要性」的結論,根本是國科會在自欺欺人。

除了國科會自行舉例的「科學園區的開發可以帶來經濟上的發展,但開發也可能會影響環境生態保育,如果可以兼顧環境保育,而且在不超過當地環境負荷下,您對於未來仍適度新設籍擴建科學園區的認同程度如何?」

彰化環盟成員施月英與彰化醫界聯盟吳君真指出,問卷中尚有「台灣有13個科學園區,請問你知道嗎?」、「大埔案與國科會的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園區無關,你知道嗎?」等問題,不但毫無意義可言,甚至已經造假!民眾支持的是減量、是環保;國科會卻解讀為支持新設科學園區。

施月英強調,若要就社會經濟面做探討,那麼國科會不應還在談就業人數、營業額,反而是無薪假、職業傷害、健康風險評估等工作品質,對園區內員工才是更重要的。

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林仁惠也表示,應該增列人權影響評估,她指出,兩公約的精神並非只有舉行公聽會就能交差了事,而必須評估當地居民的工作權、勞動權、居住權與資訊公開。將升級「科技部」 民間、公部門盼國科會拋開發思維

彰化環盟成員吳莉惠、施月英、吳君真等人點出,此案標題為「新設(含擴建)」,便透露了國科會仍抱持開發思維。全台工業區、科學園區已嚴重閒置,為何不將擴建擺在新設之前,先使用尚未完成租售的廠房,若真的完全不足再談新設。甚至除了擴建、新設,也得將更新、停建等狀況納入考量。

內政部營建署代表表示,站在國土管理的角度,建議國科會在佈局科學園區時,也配合全國區域計畫,並列出短、中、長程計畫,現階段尚未達到目標前,「零方案也該是一個選項」。

國科會於下月3日便要升格「科技部」,不但民間在為了環境力爭,環評委員及其他部會也希望國科會應負起更大的責任。彰化幸福媽媽成員顏淑女認為,科技不該只以發展製造工業為主,像農業也很需要國科會協助。

環評委員廖惠珠提出「綠色經濟」,認為國科會與科學園區應該發揮當年竹科帶領潮流的精神,提出更具體的上位計畫,也要以新科技帶領廠商檢討製程,研發新技術,讓經濟與環境都獲得成長。委員龍世俊亦認為,國科會應加強帶領國內科技,往節能環保發展。

施月英指出,之前的範疇界定會議,許多關心此事的環保團體都沒有受邀,她認為國科會是刻意迴避他們,如今提出的報告問題百出,她因此要求重新舉行範疇界定會議,邀請更多民間團體參與,才能制訂出有實質意義的政策環評說明書。

【延伸閱讀】

-環境前線:淪為作文比賽的科學園區政策環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