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出血 台版治療指引出爐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台灣消化性潰瘍出血盛行率是歐美國家的3倍以上,全台30多位消化系專家制定出「消化性潰瘍出血專家共識」,提供第一線醫師參考,提升治療品質,未來可望成為本土化的治療指引。 消化性潰瘍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腸粘膜受到胃液侵蝕,進而深入粘膜組織,損害消化道壁。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俊穎指出,台灣消化性潰瘍患者約有1成,以十二指腸潰瘍及胃潰瘍最常見,其中約25%患者會發生潰瘍出血,嚴重時可能吐鮮血或吐出類似咖啡物質、糞便黑色帶血,甚至有生命危險。 歐美國家對胃潰瘍出血治療早有共識,但台灣人生理、生活飲食型態有別於歐美,治療方法也有所差異。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林肇堂表示,消化系醫學會邀集北、中、南、東30多位內視鏡專家,經半年多次會議,以實證醫學制定出消化性潰瘍內視鏡治療流程的共識。 吳俊穎補充,有別於其他國家的治療共識,台灣將本土健保資料庫納入,研究人口涵蓋全台99.7%,且追蹤時間長達10餘年。 共識內容包含術前準備、手術進行流程到術後照顧共35項。吳俊穎舉例,像術前是否輸血、內視鏡如何止血、哪些人特別容易再出血,以及老年人做完手術是否發生併發症等都詳列其中,可讓醫師在最短時間內吸收,並應用在患者照顧上。 他說,研究發現肝硬化、洗腎患者反覆出血機會高,腦中風及心臟病患因為使用止痛藥、抗凝血藥物及抗血小板凝集藥物,增加第一次出血風險,上述這些患者都以老人居多。 然而許多老年人自行購買止痛藥治腰酸背痛,或服用抗凝血劑預防中風,傷胃卻不自知。吳俊穎說,治療共識中亦包含潰瘍出血高危險群服藥建議,提醒患者發現疑似症狀,務必盡早就醫,切莫擅自買藥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