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規劃旅程 孩子越玩越獨立

自己規劃旅程 孩子越玩越獨立

【記者呂苡榕專題報導】「我們的教育充滿許多沒用的東西、和少部分對孩子有用的內容,這些有用的內容往往在升學體制中被視為不重要,結果教育只剩下沒用的東西!」「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成員之一的盧駿逸幽幽地說:「教育現場中,對孩子的發展有幫助、可以讓他了解真實世界樣貌及認識自己的東西,才是對孩子有用的。」 用不同方式與人對話 盧駿逸是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成員之一,工作室創立4年,盧駿逸與夥伴羅士哲從課程設計到帶活動一手包辦,工作室在這個暑假規劃「與駿逸生活一星期」、「平溪旅行文學營」等營隊,透過旅行培養小朋友的獨立思考和規劃能力,「我們希望打破『旅行』的制式型態,讓小朋友在旅行中學『自主』。」 這兩個夥伴相識於人本教育基金會,盧駿逸是人本的輔導員,而羅士哲則是活動員。由於希望嘗試更多不同的東西,盧駿逸離開人本後,兩人決定成立工作室,在新竹市區設點,嘗試用不同方式與人對話。 「一開始我們想成立類似人文空間,也想過經營獨立書店。」盧駿逸說,新竹城市缺乏草根活力,城市的發展很被動、很主流,他們希望能影響這個地方,想要和這個地方的人有更多溝通對話的機會。另一部份由於兩人都關心兒童教育,因此也推出一些不同於體制內教育的課程。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希望孩子藉由旅行的規劃與過程學習理性溝通與面對衝突。(照片提供/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雖然投身教育,不過兩個人並非教育科系出身。盧駿逸原本念的是機械,「我想做一些跟人有關的事情,而大部分的機構都會要求相關背景,只有人本不需要,因此我進入人本工作。」在人本的訓練下,盧駿逸學會基本的課程設計、活動規劃和教案編寫技巧,「不過每個人成為教育工作者的路徑各有不同,我想具有『實踐』和『反省』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士哲則因為從小就是問題兒童,在學校經常與人發生衝突,「學校面對我的暴力,用更大的暴力來壓制我。曾經有老師跟我父母說,我應該是被鬼附身,要我父母帶我去驅鬼。」羅士哲說,結果父母真的帶他去驅鬼,仍改變不了狀況,最後無計可施,因此帶著羅士哲參加人本的活動。 「參加人本的活動後,我打人的次數減少,之後我就一直持續參與,一直到高中。之後擔任人本的志工,大學時則去擔任活動員。」羅士哲說,因為人本的經歷,讓他對教育有更多願景,希望能在體制外多做一點什麼,提供小朋友得到本應在教育過程中獲得的東西。 與家長合作伴孩子成長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的課程設計相當特別,盧駿逸說,他們和家長傾向於「合作」關係,因此開課前,工作室、家長和學生三方會一起討論「要上什麼課」,也希望能一起討論出一個教育的形式。「例如我們上學期開了『文字創作課』、『木工手作課』。」這些討論出來的課程內容,小朋友如果不喜歡也可以不要來,或者許多參與較久的小朋友,也有能力自己提出意見。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希望孩子享受旅行樂趣的同時,也能學會自己解決問題。(照片提供/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這些課程希望給予小朋友什麼樣的收穫?羅士哲希望讓小朋友學會獨立思考,也將一些重要價值納入其中。例如這個暑假推出的「旅行文學營隊」,羅士哲解釋,一般旅行大多都是被安排好的行程,參與的人被規定該到何處、從事什麼活動,他們規劃的旅行營隊,則由小朋友自主學會規劃行程、查詢乘車時刻表,甚至運用金錢。「我們期望小朋友能思考自己在旅行中獲得或感受到什麼,並藉由文字來表述。」 讓孩子看見真實社會 另一部份則是,「來我們這裡的小朋友,大多是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我們希望讓他們認識與他們不一樣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瞭解真實世界。」羅士哲也會帶著小朋友前往傳統市場,看看那些住在市場裡的人。 「我們也會告訴小朋友關於土地的歷史與故事,在旅行過程中不只是走馬看花,而是對於看到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羅士哲說,許多參與較深的小朋友,可明顯看出行為與觀念的改變,例如這些小孩走在田間,便不會只因為好玩而把石塊扔進田裡,因為他們懂得尊重土地。 培養自主思考,也讓小朋友能用更理性的方式溝通與面對衝突。羅士哲說,許多參與課程1、2年的學生,面對衝突時都能用更溫柔的方式來處理,他指出:「你會發現,這些孩子並非刻意壓下自己的怒氣,而是真心認為發怒無法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