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商業司、投審會無勾稽平台 管陸資漏洞百出

工商時報【劉靜瑀】 從阿里巴巴到淘寶的「假外資、真陸資」案例,可以看出經濟部各單位敬業地「各司其職」,卻因無勾稽平台,導致對陸資與外資的管理,漏洞百出。行政團隊常因各守本分,卻忘了橫向連繫,這正是政府管理的罩門。 陸資來台未言明身份,有主動與被動兩種狀態。第一為實際陸資,向經濟部辦理公司登記時並未主動告知;第二為公司賣給外國廠商時,如實辦理公司變更登記,但資金內可能有部分陸資,這部份公司法主管機關自然不會主動調查甚至管制。 長久以來,經濟部內主管公司登記與陸外資核備審查單位,兩者之間並沒有健全的稽核平台,雙方各自作業,若真有疑義也以行文方式詢問。公司法要求簡便,採登記主義制度,創造我國便利投資環境,但投審會採審查許可制,商業司與投審會沒有橫向聯繫平台,像阿里巴巴或淘寶等假外資身份的陸資以後可能還會再發生。 相同地,行政團隊過於僵守自身業務。舉例來說,空汙總量管制一遇上問題,環保署就把問題丟給經濟部,直說「工業排放氣體問題不歸我管」;就連食安風暴引發GMP標章問題,到底權責歸誰所管,也是因為各部門勾稽作業不足。 行政部門各擁專業,可惜的是,可憐的公務員每天從早到晚上工嗡嗡嗡,輿論依舊罵翻天,問題出在各單位過於本位主義。若忘記橫向溝通,永遠都只能「補破網」, 問題爆發後再行沉痛檢討,也難怪民意直直落,人民對施政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