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影視音產業如何面對中國市場

臺灣影視音產業如何面對中國市場

臺灣影視音產業如何排除貿易和政治障礙進軍中國大陸市場,以及臺灣本地影視音市場如何避免中國大陸產業的蠶食鯨吞和政治統戰,是兩岸服務貿易關係中我國最為關切的問題,不過,兩岸影視音貿易不是單純的商業利益問題,這些產品當中蘊涵著大量的文化價值,所以許多國家在處理境外影視音產品進口的管制上,都或多或少會採行針對本國文化的保護措施,這也就是在自由貿易中作為排除事項的所謂文化例外或文化免議(L’exception culturelle)。所以,影視音的兩岸貿易,也是兩岸文化價值的一場競爭,我國要有把影視音產業的發展作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政策高度,而在這一層次的思考中,看待兩岸的影視音貿易,尤其是如何在當中向中國大陸滲透和擴大我國的價值觀和影響力。須知,在自由市場的環境下,消費者的主權越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消費者不喜歡的產品,無論多麼廉價,都未必能得青睞,而消費者喜愛的產品,無論多昂貴,他們都願意不惜代價擁有它,因此,歸根結柢,製作好的影視音作品,培養對臺灣品牌忠誠的和建立以臺灣為中心的影視音產業鏈,還是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磁吸的最佳產業策略。 說到臺灣的影視音產品對中國大陸輸出,而使臺灣在經濟利益之外,相當程度賺取到文化上的影響力的例子,我就隨舉兩個。七月十六日,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焦點中國》第二場〈在悖論中邊走邊生活〉,即邀請中國大陸導演賈樟柯在其電影作品《天注定》映後與觀眾分享他眼中真實的中國大陸社會樣貌,我就有認識的中國大陸朋友,專程利用自由行的方式到臺北參加賈樟柯的活動。通過臺灣的平台,賈樟柯南北趴趴走,暢所欲言,談他的電影創作,而這個平台竟然也為賈樟柯和他的中國大陸粉絲建立起了可以自由交流的場合。賈樟柯的電影在中國大陸經常被禁,但他毫不擔心,因為他的市場在世界,他只要一有電影的拍攝構想,世界上就有人搶著跟他預購播映版權。賈樟柯也是我國金馬獎的得獎者,像他這樣的電影工作者在中國大陸還有很多,我們可不可以換個角度思考,臺灣的自由創作環境,能夠讓他們的才華盡情發揮,那麼,我們何不挖掘大陸優秀的電影人才到臺灣來,和臺灣影視產業合作,為臺灣拍片,一起去賺世界的錢? 我再舉個例子,兩年前,臺北華山藝文中心有一個實際上由中國大陸《關懷抗戰老兵網》策劃的《國家記憶──美國國家檔案館二戰中緬印戰場影像解密》特展,同時有紀錄片《尋找少校》和《發現少校》的映演,事實上,《尋找少校》的毛片我更早就在昆明看過了,和導演牛子結交為好友,他就告訴我,像這樣的有關國民革命軍抗戰以及中美軍事合作的題材,在中國大陸拍攝有許多禁忌,他也告訴我,他一生有一個目標,就是拿金馬獎。自由就是臺灣最大的優勢,我們堅持創作自由、藝術自由,就可以吸引中國大陸非主旋律的影視音工作者到臺灣來發展,也吸引各國資金前來投資。而只要能夠適度保障本國電影產業,發展出非好萊塢品味的電影市場,就可以把自由影視音產業和臺灣的自由行旅遊作跨業結合,把中國大陸自主性高的遊客和觀眾吸引到臺灣來進行文化消費。其他,像是臺灣的流行音樂演唱會,也對於中國大陸非一線城市的民眾產生極大的吸引力,因為這類的演出一般不會到非一線城市去,而大陸的演唱會門票又非常地貴,不像臺灣這類的文化活動這麼地平民化。 有許多中國大陸的大學生專程來臺灣看賈樟柯、看非主流電影、聽音樂會,此一現象正突顯中國大陸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嚴密的思想審查和管控,對比出臺灣的包容性與開放性。事實上兩岸文化交流過程中,臺灣在文化的包容性與人文的關懷等軟實力,所對於中國大陸社會產生的影響力,甚至可以超越產品本身的商業利益考量。自由應當就是臺灣所具有的優勢,我們或可思考透過這樣的實際影響力,吸引中國大陸優秀的人才來臺發展或交流或者投資,這樣,我們就可以擁有面向國際的獨立市場價值,不一定非要進入到中國大陸不可。 至於中國大陸對臺灣藝人的政治干預,像最近戴立忍被指為臺獨份子而遭封殺,稍早周子瑜因舉國旗而被迫道歉認罪,最早則有張惠妹因在陳水扁總統就職典禮上演唱〈國歌〉被抵制數年,我們不要自欺欺人以為這是單純的中國大陸民間反應,事實上若沒有官方縱容乃至鼓勵檢舉的推波助瀾,絕對不可能會出現這種有違商業邏輯的現象,而我們未嘗不可採取對等的方式進行制裁的動作,對於壓迫臺灣藝人的個人或企業,經過調查確認,展開報復性的措施,比如禁制他們來臺,或是對投資案,採取推遲批准的權宜做法,而最終目的,則在使涉及兩岸交流與合作的影視音產業成為政治中立區,促使中國大陸尊重多元價值,減少政治干涉。職是,政府一定要在臺灣影視音工作者在中國大陸受到民族主義霸凌的問題上,表達立場,作自由的捍衛者,以免對岸誤判以為我國立場軟弱。 臺灣處於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的輻輳,基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歷史上跟諸多文化有所交流與融合,所以在歷史文化的題材方面,我們有較多的國際化底蘊。例如鄭成功的題材,一直是臺灣電影國際化的熱門主題,李安、魏德聖都表達過拍攝的興趣,像這個題材就可以跟荷蘭合作,也和中國、菲律賓、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等國歷史有所交集,市場的布局,就不見得要集中在中國大陸,反而可以預見東南亞龐大的華人世界、臺灣周邊國家以及歐洲舊海權時代殖民國家的龐大觀眾。所以臺灣影視音產業方面合作的對象或市場,不能僅僅侷限於兩岸的格局,或可提升至較高的國際層次,把市場做大,也將臺灣在價值上的影響力更加擴大。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