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滷肉飯叫做Lo va-bong

這陣子應邀擔任新聞局策劃“台灣美食文化網”網站建制的諮詢顧問工作,希望建立一個官方對外介紹台灣美食的英文網站,我們一群人從網站的命名、精神、內容及分類一路討論下來,希望能在有限的時間和人力之下,搭建一個介紹台灣美食的國際網路平台,讓更多外國友人對台灣美食有一個完整的輪廓,日後再陸續增添內容,擴充內涵。

政府近來喊著要把台灣美食推向國際,以宣揚台灣的軟實力;各地方政府年頭到年尾都有不間斷的美食節慶,什麼牛肉麵節、鳳梨酥節、滷肉飯節、貢丸米粉節……能想到的都有了

但是面對“什麼才是台灣美食的代表?”答案至今仍沒有一個定論;就連台北市想申請成為聯合國認證的美食之都,也不確定是否要選定一項食物、一道菜或是一個菜系當作主角。

   原因當然很多,因為你去街上問一圈,大家的答案肯定不同,有人說是牛肉麵,有人認為是小籠包,有人說蚵仔煎,有人說台菜或珍珠奶茶,也有人贊成是臭豆腐

面對多元的答案,或許我們可以說是台灣美食多元豐富,但是從國際行銷宣傳的角度來說,太多答案和沒有答案是一樣讓人無法聚焦。

到底要選誰,可能是很多急於宣傳台灣美食的人心中無法揮去的焦慮感。

可是,在這之前,我們忘了一件事,我們要用什麼方式來命名這些食物,才能有利接下去的宣傳工作。

「牛肉麵」用英文翻譯,當然是Beef Noodle,台北國際牛肉麵節就是這樣命名的,好像言之成理,但你知道嗎?一旦翻譯成Beef Noodle之後,台灣牛肉麵就和任何地方的牛肉麵都一樣了,那種用蔥薑八角加豆瓣醬紅燒出來的味道,立刻失去了台灣牛肉麵的特殊性。

那滷肉飯應該如何翻譯呢?是要按一個字一個字直接翻譯嗎?或是來意譯呢?

現在市面上大都採用這個方式,炒飯是Fry rice,水餃是Dumpling,也都行之多年了,那有什麼問題嗎?那滷肉飯理當翻譯成“rice with sliced meat”也就是“碎肉配白飯”的意思。

但你知道嗎?當一篇國際宣傳文案把滷肉飯叫做“rice with sliced meat”的時候,那台灣的位置、樣貌和個性,將瞬間淹没在任何一個吃米飯配碎肉的文化大海中了。

現在,你走到任何一個英語系國家,你去問稍有國際知識的人什麼是Su-shi?他們都知道那是日本的壽司,而不會叫它“rice with raw fish”(生魚肉加白飯);而“Kim-Ji”呢?那是韓國泡菜,當然不會是“Vegetable with chili paste”(蔬菜加辣椒醬);現在全世界的人也知道名聞國際的泰式料理-蝦酸湯,叫作“Dong Yung-Gung”,才會去直接意譯。

那回過來,我們還想要把滷肉飯叫做“rice with sliced meat”嗎?

如果,我們要宣揚台灣美食,那當然要對自己的文化有信心,外國人當然要用我們的方式來稱呼對台灣人民何其重要的“滷肉飯”。只有念成滷肉飯,才顯示我們擁有飲食文化的驕傲和自尊,那是一種要求別人必須尊重台灣文化的自信心,而不用擔心別人不了解,硬去附和外來的說法,反而失去了台灣的特色.

滷肉飯就應該叫做Lo va-bong,台灣牛肉麵就該叫做Taiwan nu raw-mien.

   說簡單一點,有一天,當老外用這個英文來台灣旅行時,他隨時都可以在任何一個餐廳或小攤子點用這個台灣美食,因為連不懂英文的阿嬤也知道外國人在點什麼菜。

至於外國人如果不知道什麼Lo va-bong,我們也不用自卑,讓他吃一次,他就記住了。

想了解更多的美食文化和饗宴,請看:吳恩文的快樂廚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