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陸生夥伴們】台灣還有沒有「民國範兒」?

寒假時候,《陸生元年》的作者賈士麟帶了一條繡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圍巾回北京,媽媽看了緊張不已,其他親戚卻興奮地要他下次再帶枚青天白日的徽章回來。賈士麟笑道:「民國現在在大陸可是有獨特的魅力呢。」

大陸現在正瀰漫一股濃濃的老民國情調,他們管這個叫「民國範兒」。「範兒」是北京方言,原是指京劇演員「唱念做打」的技巧,現代則引申為氣質、派頭或情調。中國大陸著名畫家陳丹青談起民國範兒,說是人們對民國時代特有氣節及禮儀的懷想,而這正是「新中國」所失落的。

還在使用民國紀元的台灣,被大陸人民認定承襲了民國範兒。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陳雁說明,「台灣涵納了各種想像,可以革命,可以情趣,可以高呼共產主義,可以台獨,可以統一……台灣與大陸隔開的,不只是山水,還是觀念、文化。」

逢甲大學的吳梓杰也指出大陸對古老民國的嚮往,已經形成一種「台灣情結」,「我很多朋友對我來台灣還是比較羨慕,雖然說我不一定去了比他們更好的學校,但是因為我在台灣。」他讚揚台灣還保有華夏文化的風骨,「人與人之間,還是有一種傳統儒家的禮義存在,這裡的政治更加有人情味。」

2012年五月,大陸青年作家韓寒應《遠見》雜誌之邀來台,短暫訪問後,他根據朋友和自己受到台灣店員、計程車司機禮遇的故事,寫下了〈太平洋的風〉一文。「我要感謝香港和台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多根子裡的東西免於浩劫……既然我們共享著太平洋的風,就讓它吹過所有的一切。」當中對台灣文化、法制和自由的盛讚,令大陸人欣羨、讓台灣人酥麻。此文不僅在大陸的網路上颳起一股強勁的「民國風」,並於次日就得到馬英九總統的回應,表示這正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誠實、善良、勤奮、進取、包容的核心價值。

在台灣的電視媒體上,韓寒這篇文章也被主播用不同的腔調重複誦讀。在台灣的大陸網友開玩笑說,外國人到了大陸,每天晚上七點到七點半都以為電視機壞掉了,因為每個台都在播《新聞聯播》;而那幾天的台灣,電視機也像壞掉了一樣,不斷地播著〈太平洋的風〉

在人人網上,世新大學陸生韓冰每天貼兩篇介紹台灣的文章,她發現無論貼什麼上去,下面留言的人都會說好。她發個辯論賽上去,就有人回帖:「感覺台灣和大陸的辯論文化是不一樣的,大陸是急功近利想要贏,台灣是交流。」她覺得有些好笑,辯論就是辯論,誰不想贏呢?

台灣人有時聽到來自大陸的恭維,總有些不相信,自己真的有這麼好嗎?

其實在台灣,已經很少人用「中華文明」、「炎黃」、「華夏」、「儒家」、「仁義禮智」一類的詞彙形容台灣,或者作為追尋的典範。所謂中華傳統文化,歸根究柢也不過是人性原初的美好。

溫良恭儉讓或許不是儒家獨創,也不是華人獨有,而是全世界任何一個文明社會發軔時的根髓。只不過後來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經濟發展、資本流動、消費主義盛行,人類追求的目標從靈魂轉變為物質,傳統道德因而漸次崩毀。

或許大陸目前就處在舊道德已然崩解,新秩序尚未建立的矛盾階段:契約取代原本的默契、監督取代傳統的互信、平等取代古老的權威、談判取代舊有的禮儀、求富取代過往的安貧等等。前者是現代社會運轉的機制,後者是農業社會道德的準繩,當兩者沒有及時銜接上,就會出現公共秩序的陷落。當人們無所適從,就只好依靠投機行為,比如插隊、推擠、超速、濫鳴喇叭、逃票等等。

回首來時路,老一輩的台灣人也會覺得今天的中國大陸就跟過去的台灣一樣。不過走過貧窮、經歷富裕,再走到「要經濟」還是「要生活」十字路口的台灣人,也慌了手腳,四處張望可能的出路。雖然焦躁急迫,但已經慢慢突破純粹的物質主義,開始回歸人性本質。因此,這個範兒不是繼承自古老的民國,而是孕育自現代的公民社會。

一個國家之所以偉大,是偉大擁有尊重差異的公民、深思熟慮的公民、理性對話的公民、積極參與的公民,以及由這些公民組合起來的開放社會。也正因此,與其問台灣還有沒有「民國範兒」?或許不如問我們有沒有「公民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