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北一女等於菁英?

「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

為找一段資料,在庫房舊書堆中,翻到了這個已經泛黃的對聯,這對聯是大學時代,自己寫來貼在我的案頭。這段話,是王光祈寫的,他是「五四運動」時代,當時最重要的學生領袖,王光祈是「少年中國學社」早期的負責人。

少年中國學會是「五四」時期主張社會改造的青年組成。昔日馬志尼在西方創造「少年意大利」的歷史令他們嚮往,他們也要全心全意立志在東方創造一個「少年中國」。

一九一八年六月三十日發起籌備,翌年七月一日正式成立。發起人是王光祈、周太玄、李大釗、陳愚生、曾琦、雷寶菁、張夢九。王光祈是學會初期的主要負責人。這個學會存在達六年之久,先後入學會的有一百二十人多人。

學會中的左翼,有李大釗、高君宇、黃日葵、惲代英、毛澤東、張聞天、趙世炎、沈澤民等,他們都主張共產主義;中間派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傾向無政府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王光祈;右翼則是後來國家主義派的骨幹曾琦、李璜、左舜生、陳啟天、余家菊等。盡是百年來中國史上的一代菁英。

後來王光祈出國深造,一九三六年客死在德國。他的「去國詞」充滿了少年的的多情與無懼。

「山之崖、海之湄,與我少年中國短別離,短別離,長相憶,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唯我少年,乃能自立!」

不恃過去人物,不用已成勢力,唯我少年,乃能自立!不是靠身上制服是什麼名校,更不是靠自己是享盡最好公共資源所打造的光芒。

名校就等於菁英嗎?最近為了「十二年國教」,一些建中與北一女的學子為了捍衛「菁英傳統」頻頻發聲。

問題是:就算建中與北一女曾經培育了許多菁英,但是,現在還就讀的學子們,你們又能如何證明自己是菁英?學長姐是好漢並不代表現在學子也是英雄!

恃過去人物,用已成勢力,如此之少年,如何自立?

我也是讀名校,初中是私校復旦,高中是當時唯一的「國立高中」師大附中,學士學位是清華,碩士學位是台大,捫心自問,我都不敢自居是菁英,闖蕩三十年還一事無成,頗有慚愧。

正因為我讀過不少名校,反而更確切的瞭解到,台灣之名校之所以為名校,是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所謂名校享用了絕大多數的教育資源,納稅人血汗錢的全力供養,導致了名師集中,造成了學子一進入「名校」就可以得天獨厚。

恃過去人物,用已成勢力,如此之「名校」,真能自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