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崗再造 社運硬漢從蹲點到落腳

是怎樣的災區重建,竟讓一個抗議房價多年、堅決不肯買房的社運硬漢,願意在當地買屋定居,進而將其視為後半生的故鄉?

曾抗議房價 堅持不買房

十二、三年前,九二一地震重創中部地區。從事社會運動多年的盧思岳帶領一群志工進駐石崗客家聚落,先是進行社會經濟文化調查,後組成石崗人家園再造工作站。從「蹲點」,最後演變為買房落腳。

但他的背景卻令吳念真好奇:「你當時不是無殼蝸牛聯盟的執委?不滿台灣不合理的房價,不願意買房子嗎?」盧思岳點頭大笑:「確實!在那之前,就算房價跌到谷底,我也還要踹它一腳。」

社運到社造 人生首間厝

盧思岳就讀高中時,就曾因抗議學校強制午休和教官槓上,最後領不到畢業證書。就業後,擔任中學教師,又因反對校方強迫畢業生捐款,比學生更早「畢業」。漸漸地,他除了寫詩、文章抒發情感,身影也出現在鹿港反杜邦、豐原客運罷工、新竹遠化罷工、恆春、鹽寮反核等現場;不只曾被鎮暴警察毒打過、被判過刑,一度也被列入「社運流氓」的黑名單。

「最初來到石崗,是為了協助震後的無殼、破殼蝸牛。」但自幼生長在都市的盧思岳,卻被鄉村的質樸吸引,加上為了給四十歲才生育的女兒一個「家」,他打破過去不買房的堅持,在石崗買了人生第一間厝。

石崗對盧思岳的影響,不只讓他從流浪到定居,還改變了他實踐理念的方法,「過去做社運,人生充滿衝突,家人一直擔心受怕,最後自己也疲倦了;現在做社區營造,發現細水長流的方式,同樣也能改變環境。」

面臨眾質疑 視為新戰場

但一個母語為台語的社區營造領導人,如何在客家庄取得信任和認同呢?吳念真邊提問,邊掀自己的底:「客家話真的很難學,我拍廣告時,就曾為了說一句客家話NG七十次。」盧思岳深有同感:「所以,我們更需要將棒子交到在地人手中,特別是號召青年返鄉奉獻。」

盧思岳回想協助石崗重建的這十多年,「剛開始遇上地方政治派系鬥爭,常有耳語質疑我是某某黨派派來的。」但他長期從事社運,早就習慣被扣上「假農民」、「假災民」的大帽子,「溝通、周旋是一定要的,尤其九二一地震讓地方文化、經濟、產業一夕崩盤,對社區營造者是很好的戰場。」

這些年,他帶領的石崗人家園再造工作站與鄉民共同規劃重建「夥房」(客家土角厝),將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土牛劉屋老夥房重建為土牛客家文化館,也培訓成立第一個災區社區劇團,更結合鄉親力量,替老農們在網路上直銷高接梨。

常態化運作 在地人為主

訪談中,吳念真直言不諱:「但溝通過程,會不會有知識份子的傲慢?或習慣以指導的方式去引領鄉民呢?」盧思岳強調,工作站的核心精神就是「常態化運作,以在地人為主」,工作站成立至今,已更換四位領導人、三位總幹事,在他之後,領導人全是資深的在地人。

「震災後持續出刊的《石岡人社區報》,發行至今已有十二年,刊頭題字人從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到童玩達人或客家媽媽,男女老少都有。反倒是鄉長、村長等大咖要排在後面。」

盧思岳說,鄉民們從害羞不敢提字,到認同、參與、珍藏,這份黑白印刷的社區報雖面臨一次又一次停刊的危機,卻在居民出錢出力的力挺下,持續記錄了鄉民十二年來的點點滴滴,也達成了石崗工作站所期待「在地人站起來」的目標。

■聽「社運流氓」盧思岳聊帶領九二一災區重建的心路歷程、落腳小鎮的故事;聽吳念真不輪轉的生澀客語,請收聽「風聲網路廣播電台」每周一《新故鄉動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