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注意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危險~謹記諮商6步驟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張簡千郁醫師提供】近30年,我們的社會無庸置疑地因為網路的普及與進步有了大幅度的改變,它改變了我們溝通與學習的方式、社交的媒介、娛樂、工作型態,甚至是思想模式。網路的無遠弗屆的確帶來不少方便性和資源可近性,它幫助我們及時解決問題,快速找到答案,也可以輕鬆掌握世界的瞬息萬變。

(情境照片/華人健康網圖庫提供)
(情境照片/華人健康網圖庫提供)

然而,網路即使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遇到的許多問題,但漸漸地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人沉迷於網路交友世界、網路虛擬遊戲,進而影響現實生活、學習效率,我們稱之網路成癮,其中又以青少年族群最容易產生此現象。

定義與盛行率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定義為因為過度網路的使用,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喪失,如:學業表現衰退、睡眠時間剝奪、飲食品質降低以及興趣範圍侷限,使用網路的時間持續增加、離線時易產生焦慮或沮喪感,對網路心理依賴。我們通常可以觀察到典型的幾個行為特徵,包括無法成功控制(或減少)上網時間、需花更多時間上網才能緩解焦慮與不安、上網時情緒容易改變或波動,進而導致負面心理及情緒結果、否認花過多時間上網以及產生戒斷症狀。

如何評估與診斷網路成癮

由於網路成癮是一個新興的現象,並無現存通用的診斷準則可用,在最新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也未將其納入任何一個精神科診斷類別中。國內主要使用的是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等人於2003 年時發展出的「陳氏網路成癮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來進行評估(如:表一)。

(圖片提供/亞東醫院)
(圖片提供/亞東醫院)

危險因子

易造成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網路成癮的危險因子,包括:缺乏自尊、焦慮型人格,家庭功能不佳,缺乏社會及情感支持,面對挫折處理能力低等。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自尊的孩子,會轉而在網路上尋求慰藉。缺乏社會支持或情感寄託,容易轉而在網路上擴展人際關係、尋求情感支持。具有焦慮情緒傾向的孩子害怕與人進行社會互動,較會擔心自己的行為可能失當,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談是這類型青少年常遇到的問題,因擔心在真實人際關係中受挫,因而選擇到較不具威脅感的網路世界,以展開與他人之間的互動。

(情境照片/華人健康網圖庫提供)
(情境照片/華人健康網圖庫提供)

因應與預防

針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除了限制使用網路的時間與工具外,儘可能地減少生活中的危險因子也是努力的一大方向。例如:提升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與自尊,創造孩子多元成功管道與建立自我價值的機會。提供良好的情緒支持與慰藉,避免孩子在網路上尋求情感寄託。提早發現孩子社交上的困難,提供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技巧,增進溝通與口語表達的能力。

過去顯示家庭功能薄弱的學生也是網路成癮的高風險族群,因此健全的家庭組織、溫暖的成員關係,良好的互動品質,也是預防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重要關鍵。課業壓力的抒發、學校輔導諮商的支持系統都可以幫助在學習方面倍感壓力的青少年,免於逃避現實而沉溺於網路世界。

至於若是青少年本身人格特質偏焦慮、神經質,對他人的評價有過度敏感、緊張不安及情緒化的傾向,要協助這些孩子,心理輔導與心理諮商的服務自不可免,在學校與家庭中營造接納與支持的人際環境對他們而言,特別的重要。

網路成癮有所謂「六階段處遇模式」,即是指網路上癮的諮商有六個步驟。應包括:

第1步驟「覺」:病識感覺察:對自己不當的上網行為有「病識感」或「危機意識」,而產生改善的動機。

第2步驟「知」:認知潛在問題:協助當事人認知到導致其過度上網行為的潛在心理問題,例如:情緒、家庭、壓力來源。

第3步驟「處」:處理潛在問題:讓當事人深切了解逃避問題只使問題更加惡化,非解決之道和長久之計。

第4步驟「行」:發展並執行改變計畫:協助當事人發展出改善現況的計畫並加以執行。

第5步驟「控」:培養自我監控能力:逐步降低上網時間,培養出對時間的敏感度與對自我的監控能力。

第6步驟「追」:後續的觀察與追蹤:由於考慮一般成癮問題的再患率極高,持續追蹤個案情況,避免問題復發,並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修正。

網路在我們的生活已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利用網路的可近性和便利性,大幅改善了現今的生活型態,但如何避免與預防年輕族群網路成癮的問題,是現今社會所面臨的一大考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