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災逾一年 危及海洋食物鏈

日核災逾一年 危及海洋食物鏈

【台灣醒報記者陳珮瑜綜合報導】1年多過去,日本福島核事故的輻射仍持續滲入大海!根據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即使日本政府啟動輻射吸收計畫,但從福島第一核電廠附近捕獲的魚體內仍偵測出大量的放射性物質「銫」看來,輻射還是持續滲入太平洋。科學家表示,雖然魚類體內的銫物質並未超出危險值,但仍危及海中的食物鏈。 日本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芮氏規模9.0的大地震,位於東北部的福島第一核電廠首當其衝,不僅反應爐爐心熔毀,輻射外洩的程度更逼近1986年的車諾比核災。為了亡羊補牢,東京電力公司正努力吸收反應堆冷卻水裡的放射物質「銫」,但科學家表示,並非所有的冷卻水都能完全恢復。 來自美國麻州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放射化學家布耶瑟勒指出,他們分析日本農林水產省所蒐集的近9000份數據後發現,大部分魚類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都低於安全值,不至於對人體健康造成影響;但越靠近核廠,銫134和銫137的濃度就越高,顯示銫持續滲入海洋,可能進而影響海洋裡的生物鏈。 談到放射性物質的可能來源,布耶瑟勒告訴CNN,銫可能從日本的地下水流入海洋,或是核廠原本釋放的放射性粒子沉積至海底,「為了冷卻反應爐,日本仍持續注入大量的冷卻水。」他說,雖然不太確定,但相信兩個原因目前都正在進行式。此外,布耶瑟勒補充說,目前偵測到的銫含量都未到危險程度。 不過,根據日本政府提供的數據指出,40%棲息海底的魚類,諸如鱈魚、比目魚和鰈魚等,銫的含量仍超出限制,雖然當局在6月已解除章魚和海蝸牛的禁令,但大多數在8月間捕獲的魚類仍遭到汙染。 針對布耶瑟勒的研究,美國《赫芬頓郵報》評論表示,日本官方應該正視這份報告,思考為何距核災發生已1年多,海洋中的放射性物質仍未見降低。評論還提醒,布耶瑟勒將於下個月出席東京的一個科學研討會,日本當局應該和他好好聊聊。 圖說:研究人員檢視福島核電廠狀況( by IAEA Imagebank in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