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頭赤炎炎 醫師提醒戶外活動小心熱傷害

今年夏天,台灣地區氣溫飆升,有多位民眾因而導致中暑,甚至不幸死亡。醫師提醒,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是一天最炎熱的時段,民眾應該盡量待在陰涼處,避免中暑。平時多補充水份,並可在水裡加入一點鹽或幾顆酸梅,可有效補充人體排汗後失去的鹽分。老人家和慢性病患者更要小心注意天氣炎熱對身體的危害。

(龐清廉報導)

因為天氣炎熱造成的熱傷害,常見的有中樞體溫不會升高的熱暈厥與熱抽筋,還有中樞體溫升高,導致死亡率較高的熱衰竭及熱中暑等兩大類。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賴育民表示,體溫調節中樞失常,引發體溫急劇升高及多重器官衰竭,是一種很可怕的緊急狀況。而熱抽筋則是因為在高溫潮濕的環境大量出汗使身體水分及電解質流失,或是因口渴而只補充純水,導致體內電解質不平衡,造成虛弱及肌肉無法自主的抽搐及疼痛。而熱暈厥則是因為站立在炎熱環境下過久,流汗太多造成血液濃稠,無法流進腦部,而產生的暈厥現象。

醫師指出,因應這些熱傷害,小心預防,及早發現以及儘速就醫才是最佳的防治之道,尤其是老人家和慢性病患者更要多多注意。老人家由於體溫調節的退化,散熱能力較差容易中暑,因此,農民朋友應該早點出門,中午最熱的時候則待在陰涼處休息,以減低熱傷害發生的頻率。另外,患有慢性病或是老人常用的某些藥物,如利尿劑,及一部份精神科用藥,則可能因藥物效果減少身體對熱的耐受力進而提高中暑的危險。

�@賴育民醫師建議,夏天民眾外出時,衣服選擇以淺色、透氣、吸汗為主,像是麻紗或純棉等材質,長短袖皆可,也可搭配草帽與太陽眼鏡、陽傘,或塗抹防曬乳液,可以減少曬傷。另外,不要長期在高溫的環境中工作或運動,或長久處於通風不良的場所。萬一感覺身體出現熱傷害的症狀,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盡快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