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湯治腸躁症 進入臨床試驗

中國時報【林宏聰】 「腸胃系統是中醫的強項」,義大中醫部長蔡金川表示:初步預計2年內完成60例以上個案,研究結果將為傳統中醫藥提供客觀學術數據 大腸激躁症是常見的功能性腸道障礙,患者找不出結構或檢驗異常,卻持續出現腹瀉或便祕症狀,高雄義大醫院中醫部推廣老祖宗的治瀉藥方「理中湯」,獲衛生福利部核准進行臨床試驗,提供病患西醫藥物之外的另種選擇。 腸躁症在台灣盛行率約二成,一般無法確定病灶,患者卻出現慢性、反覆的腹痛及排便障礙,可能拉肚子或便祕,甚至一下子腹瀉、一下子便祕,還有些患者會伴隨肌肉疼痛、睡眠障礙、頭痛、排尿問題等,令病患深受其擾。 高雄義大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馬易世說,腸躁症被認為與情緒壓力有關,西醫治療多給予止痛、止瀉、軟便藥物,也可視情形配合抗憂鬱藥物;然而,現行藥物雖有一定幫助,付出的醫療成本卻偏高,更可能產生某些副作用。 「腸胃系統是中醫的強項!」義大醫院中醫部部長蔡金川指出,像理中湯、桂枝湯等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治療腸胃的好藥方;其中「理中湯」包含人參、乾薑、白朮、炙甘草,有溫中祛寒效果,治療腹瀉型腸躁症功效顯著。 他表示,相關研究已證明中醫針刺、艾灸對治療腸躁症有幫助,但儘管理中湯止瀉效果有口皆碑,至今卻沒有實證研究數據佐證,因此義大醫院中醫部、腸胃科與衛福部合作推動臨床試驗,目前已經人體試驗委員會審核通過。 腹瀉型腸躁症病患在義大醫院經醫師診斷排除其他疾病可能性後,即可選擇加入理中湯對腸躁症療效的臨床試驗,初步預計2年內完成60例以上個案,病患可獲得中西醫聯合照護,研究結果也將為傳統中醫藥提供客觀學術數據。 馬易世說,中藥治療腸躁症已被證實有效,且無嚴重副作用或造成生化檢驗值異常,他也建議可搭配穴道按摩減輕腸胃症狀,例如按揉外膝眼下方的「足三里穴」、手部大拇指及食指交會處的「合谷穴」,均有助於改善腸胃。 另外,肚臍兩側、正對於乳頭下方的「中樞穴」也是舒緩腸躁症的重要穴道,馬易士建議患者可輕柔按壓或進行熱敷,對於腹瀉、便祕型腸躁症都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