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掌握人民幣國際化的來龍去脈

工商時報【主筆室】 人民幣自10月1日起納入SDR(特別提款權)貨幣籃,象徵其國際化進程跨過了最艱難的門檻,但還要走最後一里路,才能完全實現自由兌換。人民幣走向國際化的來龍去脈,值得各方深入掌握,俾據以決定適切的因應策略。 人民幣國際化的終極目標,是要成為像美元一樣的國際流通貨幣,即廣為普世各國接受及使用,也可以和其他國際貨幣自由互兌,同時,其匯率變動具有高度市場化屬性。人民幣當前還沒達到這樣的目標,但此次納入SDR,使其國際化進程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未來只要充分實現自由兌換及匯率市場化,就能達標了。 回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發現其是一條漫長道路。它的序幕,是1994年元旦實行的第一次匯率改革。那次改革,取消人民幣匯率調劑價(改為一律適用官價)、停用外匯兌換券,同時,讓官價匯率一口氣大幅貶值,計從5.7元(對1美元)貶至8.7元。 該次改革,帶動了大陸對外經貿快速增長,出口增長尤其亮眼,年年創造數量可觀的外貿順差,並使大陸政府的外匯存底餘額持續快升,因而大陸經濟金融「與國際接軌」態勢愈趨凸顯。 至1996年末,大陸宣布開放國際收支「經常帳」的自由兌換,即此後廠商對外商品及勞務交易的價款收付,只要有實質交易證明,都可以自由兌換貨幣,包括人民幣兌換外幣,或外幣兌換人民幣。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由此也顯露了大陸政府要把人民幣推向國際的雄心。 但人民幣國際化的最大挑戰,是在「資本帳」的開放自由兌換,因這個帳目除包括廠商直接投資外,還有投機性的熱錢,和民眾盲目的匯進匯出。對此,大陸政府必須磨練出高超的金融調控技巧,和建立成熟的金融市場,才能讓其充分自由兌換,而在擁有如此條件之前,只能作漸進式地逐步鬆綁。 因此,自1996年左右,大陸政府開始推動資本帳開放以來,步調相對緩慢,且過程中先後碰到亞洲金融風暴和國際金融海嘯,致大陸政府態度更為謹慎。 但無論如何,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目前大陸資本帳的開放已有一定成果。像廠商直接投資案件,包括陸商赴外投資及外商赴陸投資,在今年底前,其所受的行政管理規範,皆可望開放到以報備制為主流,僅有小部份案件需要審批,表示這部份的資金進出,大部份即將能自由兌換。 其次,大陸政府近年開放陸股與境外直通,也是大陸資本帳開放的重要舉措。繼2014年11月開放「滬港通」後,今年11月或12月又將開放「深港通」。這種投資渠道,使大陸民眾可將手上人民幣資金,轉換為境外上市股票資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亮點。 不過,大陸政府尚未開放民眾自由買入大額外匯。像台灣政府允許民眾每人每年自由買匯5百萬美元,足以任意投資全球各國;這樣的寬鬆規定,大陸政府似乎不準備採取,而是要求大陸民眾循規定渠道(如滬港通)投資境外。如此是否會減損人民幣國際化的動能,需進一步觀察。 至於人民幣國際化的另一個要件,匯率市場化,多年來也頗有進展。主要是2005年721匯改之取消釘住美元、改隨行市浮動(實為升值),以及2015年811匯改之貶回合理價位、改隨CFETS的一籃子貨幣浮動;CFETS是大陸政府去年末推出的人民幣匯率指數。這兩次匯率改革,皆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試金石,尤其後一次改革,取得了國際貨幣基金信任,因而人民幣得以被納入SDR貨幣籃。 下一步,大陸政府料將強化CFETS的參考價值,包括增加其貨幣籃(不同於SDR貨幣籃)的貨幣種類,及適度調整各幣別權重等,使其更能切實呈現出人民幣的合理匯價。目前此貨幣籃內有13種貨幣。 另外,大陸政府可望擴大人民幣匯率每日波動幅度上下限,應是由目前的「中間價上下2%」,擴大為上下3%,以即時反映國內外金融變局。 要言之,人民幣國際化態勢甚為明朗,各界有必要根據上述脈絡,去加以因應。尤其廠商要特別重視兩個相關課題,一是如何訂定自身持有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合理比重,二是如何利用金融服務來迴避人民幣匯率波動風險。這兩者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後,都是「顯學」,各方宜及早做必要之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