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退休醫生 赴印庇護街童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現年6歲的雷娜(Reena)從小被所謂的「乞討幫」弄瞎一隻眼睛,好讓她能討到更多錢。這讓她養成了隨時戴著太陽眼鏡的習慣。據《環球郵報》報導,來自美國的沃克斯(Paul Wilkes)和妻子崔西造訪位於印度喀拉拉的希望之家時,她拿掉眼鏡,對他們露出甜美的微笑。 身為天主教徒並曾撰述多本關於宗教信仰書籍的沃克斯從那時起,知道他該停止寫作信仰相關議題,而要改用行動來彰顯信仰。他找到為自己量身訂做的工作。 40萬童流離失所 全印度有40萬名街童。有些沒有家人,有些則是人口販運的受害者,被買賣來從事性交易或奴隸等工作。有些人則是為躲避酗酒、虐待的雙親。也有些人是因為家中赤貧沒飯吃,而被家人拋棄或自己逃家。 他們全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生活在街上等於是無時無刻不處於危險當中,雷娜失去的一眼就是最好例證。鮑思高慈幼姐妹會(Salesian Sisters of Don Bosco)喀拉拉分會從19世紀起就一直提供當地街童庇護服務。雷娜就是因此離開街頭,進入希望之家孤兒院居住。 「如果他們還留在街上,不到10歲就會被性侵。」修女安娜庫提(Annakutty)表示,她是海德拉巴邦馬安德拉丘(Mahendra Hills)的母佑會孤兒院(Maria Ausilatrice orphanage)的女修道院院長。「他們會遭人操控。他們可能在年紀還很小時,就生了1、2個孩子。而他們的孩子終將重覆同樣的命運。」 從2006年起,定期為《紐約客》雜誌撰稿的沃克斯已為印度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卡納塔克邦(Karnataka)和喀拉拉邦等由慈幼姐妹會所經營的孤兒院和學校募得了數十萬美元。 他所成立的慈善團體希望之家已在科欽和位於卡納塔克邦馬拉迪約爾市(Maradiyur)建造了兩座孤兒院,每間造價30萬美元;第3座目前也已在海德拉巴興建中。 提供教育及居住 該組織用創新想法和額外資金來協助慈幼姐妹會,鑽了水井,購買吉普車當交通工具,並提供書本、電腦和其他教材給2萬名學生;並有超過4百名孤兒和被忽略的女孩因此得到溫暖安全的家。 日前一個下午,在海德拉巴的尼瓦加瓦娜街童少女之家(Navajeevana Home for Street Girl Children),當沃克斯乘坐的吉普車駛進鄰近一間學校時,有近50名年紀在5至15歲的女孩,聚集在車道,歡迎他的到來。 「午安,爸爸!」「嗨,爸爸!」「午安,叔叔!」這群孩子興奮地叫著。「這些孩子真的很喜歡他。」尼瓦加瓦娜孤兒院院長湯瑪斯(Crocetta Thomas)修女表示。「因為他們沒有父母,所以就叫他『爸爸』。」 沃克斯則是盡力當這數百名兒童的父親。「我們並不經營任何組織,」沃克斯表示,邊說邊四處視察是否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們是附加物。我們是純水。我們是準備好到各地的發電機。」 舉例來說,在美國當地的各扶輪社募集資金後,希望之家幫助印度15所學校和孤兒院裝設了太陽能水質淨化系統,以對抗印度最易造成疾病的原因之一,水質污染。該組織也已為18所未設有圖書館的學校,提供了超過25本圖書。 「我們不是每天都能募到錢。」沃克斯補充。「但我還是可以來看看計畫後續如何發展,還有當地還需要些什麼。」 當沃克斯家鄉美國北卡羅萊納州一名牙醫宣布退休時,他們把整間診所的器具打包,運到印度,現在成為班加羅爾一間免費診所的設備。當一群北卡羅萊納州的衝浪手想要有所貢獻時,該組織舉辦了一項在印度洋上的「衝浪獵遊」活動,幫助孤兒女孩和修女(打破一般人的印象吧?)建立信心。 而在該基金會最新的一項嘗試中,沃克斯與美國路易威爾市布拉明大學(Bellarmine University)的教育學助理教授佩吉(Dr. David Paige)合作,設計一套教師訓練系統,幫助改變印度陳窠已久的死記教育模式,鼓勵創意和分析式思考。 「我認為我們這個小型組織相當具有創業精神,」沃克斯表示,「我們不是只想買幾包米送過去而已,我們想要挑戰我們的極限。」 慈幼姐妹會和希望之家的介入,的確對那些曾經淪為街童的兒童有很大影響。在其中一個孤兒院,「畢業生」常常會打電話給院長,回報說她們的婚姻美滿,可能是新生了孩子,亦或是全家人搬到了更大的屋子。 這裡永遠不缺少成功範例。以品琪(Pinky)為例,她在被家人拋棄後,來到希望之家。她是家中長女,下面還有2個妹妹。她的母親在第4個女兒出生後不久,悶死了這名女兒,還強迫品琪幫忙,掩埋她的屍體。因為這些遭遇,讓品琪了解印度普羅價值是如何看待女性的。 明年5月,她將取得護理學位,這確保她永遠不再落入貧窮的惡性循環中,也不會有人因為她是女孩就看不起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