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病危險因子》白血病即血癌? 實際涵蓋面更廣

資深藝人高凌風因血癌辭世。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鄭偉宏指出,一般人多半認為白血病就是血癌,事實上白血病又區分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治療前,醫師多半會檢驗一下患者基因有無變異,以調整用藥,並預估患者預後狀況。 鄭偉宏醫師分析,一般成年人所罹患的白血病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為主,而十八歲以下青少年、兒童患者則多半罹患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年紀較大的患者以急性、慢性脊髓性白血病占多數。 鄭偉宏醫師表示,白血球就好像一個大家族,包含淋巴球、嗜中性球等成員。當出現癌症病變時,這些白血球就可能異常增生,白血球原本可以對抗感染、外來威脅,但這些新長出來的白血球無法發揮正常抵禦感染功能,因此患者就很容易遭到細菌、病毒感染。此外,由於異常白血球不斷長出來,排擠紅血球、血小板骨髓母細胞功能,導致紅血球、血小板數量就會減少,進而造成貧血、凝血異常等症狀。 當白血球數目不斷增加,就可能引起血管阻塞,如果阻塞大腦,就引起腦中風,。阻塞心臟血管,就會引起類似心肌梗塞症狀,阻塞到腎臟血管,就可能引起腎功能障礙。目前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與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都是以化學治療為主,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則可使用標靶藥物。醫師提醒,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發燒、貧血、常反覆感染、出現瘀青,或皮膚出現小紅點,就要懷疑可能患有白血病,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財團法人癌症希望基金會病服部主任許怡敏表示,血癌患者透過高劑量的化學治療、鞏固性的化學治療等一連串的積極性治療後,5年的治癒率有4~5成。若治療效果不好或是又在復發時,則可考慮異體的骨髓移植。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以成年人最常見,平均每年增加500例,患者會出現有長期疲倦、倦怠及莫名的發高燒等;藉由抽血,可發現白血球的數量會飆升至幾十萬以上,然而,有人認為「白血球數量高不是比較好?」其實沒有用,抵抗力完全不夠。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會使血球不夠,白血球不夠就會發燒,紅血球不夠就會頭暈、想睡覺,血小板不夠就會一直流血,像是大便會流血、刷牙會流血等。 待抽血發現有問題時,則會轉到血液科做骨髓化驗,做基因檢測、染色體配對,來看是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球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球性白血病。 若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時,應聽從醫師建議,循正常醫療管道,而不建議做另類療法。患者應清楚地認識自己罹患的疾病,很多病患因焦慮、害怕不敢回診就醫,而延誤治療時機。 而異體骨髓移植,捐髓者只要用捐血的方式,分離出病人要的再輸給他;患者則以打點滴的方式回輸。在異體骨髓移植前要先做高劑量的化學治療,移植後須評估血球長上來的速度,待穩定後才能轉普通病房,通常前後需要3個月的時間。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營養師簡妙凌表示,接受移植或是抵抗力差者在供餐方面就要注意,有些醫院會提供消毒餐,食物在烹煮完後再做一道手續,即用免洗餐盒裝食物後再用保鮮膜包起來,放到微波爐再加熱,在溫度高的狀態下會減少細菌的產生。 食物的危險溫度為7度到60度之間,大部分的細菌在室溫下15~43度間生長、繁殖快。癌友在治療期間造成抵抗力低、白血球減少,不建議生食;建議水果應選帶皮水果,食用前應洗淨削皮後再食用,像是小番茄、芭樂等則較不適合。並注意製作食材食的衛生、溫度,中心溫度在75度以上細菌就無法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