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台-政策風險阻礙民間投資

工商時報【許嘉棟東吳大學講座教授、台灣金融研訓院榮譽顧問】 國內旅館業與遊覽車業者,前幾年因兩岸關係改善,陸客大量來台,為掌握商機而積極投資;最近則因國內兩岸政策轉變,陸客來台大減,投資遭受損失,故在9月12日聯手生計共同受到威脅的其他行業人員,走上街頭,以遊行向政府表達抗議。 經營或投資任何事業,都須承擔各種風險。拋開天災與人禍(例如戰爭)不談,主要的風險可歸納為「市場風險」與「政策風險」兩大類。來自市場的風險,包括產品與投入之供需與價格變動,以及技術、產品與服務創新之衝擊等。這類市場風險,業者都自知須自行承擔,並自負其對經營與投資盈虧之影響。 政策風險的範圍相當廣泛,上至法規之健全與有效執行之程度、社會安寧與財產權之維護、政府政策的持續性與可預測性,以及政府效能;下至勞動市場之彈性,以及水、電、交通與通訊等基礎建設之提供等,都包含在內。這些都是屬於一般所稱的「國內投資環境」之範疇,皆與政府政策有關,故其變動的風險,可稱為「政策風險」。 除了性嗜投機冒險者之外,絕大多數企業家與投資者都懂得趨吉避凶、「危邦不入」的道理,故在投資之前,都會對擬投資地區與國家的投資環境,進行縝密的評估。當然,任何評估都有失準的可能。若為外國企業與投資者,對因事前評估有誤,事後發生了政策變化、投資環境惡化,而產生的投資損失,多只能以「願賭服輸」的商業邏輯,自負盈虧。但「苦主」若為國內企業與投資者,則多會對導致其盈餘惡化的政策變化,提出抗議或建言,期待政府察納雅言、改弦易轍。此次觀光旅遊業者的遊行抗議,以及近期幾大工商團體對所謂「五缺」與勞動條件趨嚴等問題,向執政者所提出的種種建議,都是顯例。 當然,政府對業界的提議與建言,可選擇充耳不聞,讓政策變化、投資環境惡化成為定局。在這種情況下,業者與投資者的確也只好「願賭服輸」,服膺市場經濟自負盈虧之規則。但國內投資環境惡化的後續影響,必然是:國人與外資改至較具吸引力的其他國家投資,不僅國人的國內投資意願下降,國內吸引外人來台投資的能力亦下滑。 台灣自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藍綠對抗、統獨爭議,以及決策走向民粹,導致政府效能下降、財經政策的不確定性提高。復以財富與所得分配日趨不均,社會上反商仇富的心理興起,財經決策的追求重點,遂逐漸由「經濟效率」轉向「公平正義」,以致不利投資與發展的措施絡繹推出,國內的投資環境乃呈每況愈下之勢。依據主計處的統計,民間投資佔GDP的百分比,近十年來自2006年的最高峰18.83%,經過兩度起伏,逐漸下滑至2015年的16.98%,下降近2個百分點。也由於國內(含政府、民間與公營事業)投資意願不足,以致國內超額儲蓄率近幾年逐年攀升,已連續三年超過10%。又根據聯合國2015年的世界投資報告,台灣吸引外人直接投資金額在全球211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為倒數第五(2011年曾排名210,幾乎已經墊底)。 民間投資是形成國內需求、帶動國民所得水準與就業的重要項目。此外,民間投資與外人直接投資更是擴大產能,為未來經濟成長蓄積潛力之基礎。目前,台灣於兩岸經濟實力競逐中已明顯處於劣勢,國際地位大幅下滑。欲扭轉此現象,並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突破實質薪資凍漲之困境,皆非提振民間投資意願莫辦。執政者允宜在改善國內投資環境、降低政策風險方面多用點心,以促進民間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