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生日快樂?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賴怡忠

蔡總統在今年的雙十演說,提到四個堅持,但可能更重要的,是其「中華民國台灣」建國論,是不藍也不綠的「中華民國台灣」,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也不是「台灣是中華民國」,今年已是七十二歲,雙十節是祝這個「中華民國台灣」生日快樂,而這個生日已經過了七十二次了。

因中華人民共和國肇建而創生的中華民國台灣

除了四個堅持之外,不少人都提到這次演講的特點是提出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論。蔡總統提到「從1949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七十二年…,這七十二年來,…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台灣的嶄新樣貌」。中華民國一百一十歲,但中華民國台灣是七十二歲,中華民國的歷史與中華民國台灣的歷史不一樣。這是個重要宣示。

本質上,所謂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論,也剛好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年分,意即中華民國台灣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創建之後而出現的新國家。用這種方式表明中華民國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暗指如果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中華民國台灣也不會出現,用這種方式對中國的台獨指控反將一軍。如果不是中共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台灣也不會出現。這個「北京建國促台獨」而帶來的中華民國台灣之建立主張,翻轉了北京主張台獨在分裂中國的指控,更反向說是北京當時建立一個獨立於中華民國之外的新中國,迫使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誕生。台獨的出現是北京搞出中共獨所致,台灣不是始作俑者。就兩岸關係的攻防上,這個論述算是蠻厲害的。

奪取中華民國符碼並邊緣化朱立倫

這個論述另一個作用,是奪取中華民國的論述空間,並逼迫朱立倫面對如何處理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問題,如果朱立倫/國民黨無法因應,國民黨不僅失去中華民國符碼的最後掌握力,還會加速消亡。

從馬英九以降,為了與民進黨做區別,同時還要否定李登輝,馬英九打死不願提90年代國民黨沿著本土化為主軸的民主化路線,並因此拒絕了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李登輝新政。朱立倫基本上不敢逆反這個路線,因此言必稱中華民國一百一十年歷史,更強調1912-1949這段在中國的歷史,但不願對台灣有太多著墨,即便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時間,遠比其在中國的時間多出了近一倍。

更因為強調在中國的歷史,但又忌憚中共,導致馬英九以下的國民黨只能援引抗日為中華民國的共同記憶。蔡英文主動將台灣貼近中華民國的符碼,並鮮明的把民主化作為共同記憶,但中華民國台灣的另個共同歷史印象就是反共,因此這是很技巧地透過突出中華民國而引入了反共基因。這個操作突出了國民黨所宣稱的中華民國是個反共無膽,只能永遠活在二戰中持續抗日的過時論述。看起來不僅高下立判,同時也迫使國民黨要面對中華民國之所以會存在,除了當年是被台灣所養育收留外,本身也是透過反共的意識形態而團結。如果朱立倫的國民黨中華民國論述不敢直面面對台灣這個養母,也不敢堅持反共,其台灣連結以及中華民國符碼會兩雙盡失,邊緣化就是必然的。

七十二年前一場意外導致建國?

但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論,表示其建國是從1949開始。蔣介石在1949年一月卸任總統,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在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新中國時,當時的中華民國總統還是代總統李宗仁。在十一月二十日時中華民國政府的首都由重慶遷往成都,行政院長是閻錫山。蔣介石在此基本上只是一介平民,沒有任何中華民國憲法所賜予的權力,因此之後1950年三月在台灣所謂的「復行視事」,就沒有任何中華民國憲法所賜予的合法性,連當時還是代總統的李宗仁也在美國表示反對這個作為。也因此有人說這個在台灣以中華民國為名的政權,雖然主張繼承中華民國,但實際上其宣稱繼承的合法性是有問題的。因為基本上是一群逃離中原戰亂的百姓、官員與軍人,在台灣自己設立政府。是來自一再的意外而產生的「意外的國度」。

蔡總統的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論,是否是根據類似推論而來,我們不得而知。但會斷在1949而不是1945,更不是日本正式放棄台灣生效後的1952年,是否跟這個1945-1949的中華民國脈絡有些關係呢?

中華民國與台灣的對立,統一在中華民國台灣?

但蔡總統對中國與對國民黨固然使出高招,可是所創造的問題並不會比解決的問題少。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台灣化」與「中華民國台灣創建論」的矛盾問題。

蔡總統對這段話是這麼說的,「從1949年中華民國立足台灣以來,已經經歷七十二年。這七十二年來,我們的經濟從貧窮到富裕、政治從威權到民主、社會從一元到多元,一步一腳印,成就了今天中華民國台灣的嶄新樣貌。

這個今天讓世人稱讚的樣貌,是歷經多個世代的人們,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任何一群人可以單獨居功,也沒有任何一群人曾經置身事外。」

這個「共同努力」很可能不是那麼共同吧。中華民國開始被接受是在其採取民主化的作為之後,其發展的時間更比七十二歲少很多。在之前中華民國與台灣是對立的兩組概念。1970年代講台灣就是台獨,是很可能要被抓去關的,全國性民間組織不能以台灣為名,當時還有所謂台灣結VS.中國結的論戰,海外熱情支持台灣少棒的同鄉,也因為在場中舉了「Team of Taiwan」,「台灣隊加油」等標語,被國民黨政府唆使當時外派訓練的水兵以旗桿毆打。更不要提被下獄被凌遲的台灣人民,這些過程可能無法以「從一元到多元、一步一腳印」這樣輕輕帶過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知道中華民國是經過民主化過程才出現了台灣化,進而出現「中華民國在台灣」,並再進化到「中華民國台灣」。這個過程呈現了台灣人民與台灣社會對壓制其上的中華民國體制之反抗與協商。這個「化」本身,不僅是「民主化」的過程,更是強調台灣的主體性才會導致的「化」。

台灣不是個單純承載中華民國在台灣的受體,而更是有能動性的主體。但是「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年的意外建國論,不僅解消了中華民國被迫認可台灣的過程,台灣的主體性也被遮掉了。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我不是說因為這個問題所以要全盤打翻「中華民國台灣」的主張,但正如蔡總統在兩年前其「中華民國台灣」剛提出時所出現的疑惑一樣 ,這個問題必須要能處理,否則引發的內爆效應會無法估量。

用「中華民國台灣」逼迫國際承認台灣主權的事實?

此外,「中華民國台灣」如果已經建國七十二年,但國際上是如何看這個體制呢?

我們固然可以利用蔡總統的主張向美國及其他友盟表示,台灣既然是以「中華民國台灣」新興國家建立了七十二年,因此沒有特別宣布獨立的必要。這個邏輯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存在,因此不需要宣布獨立的論述完全不同。

台灣現在面對的困境是,一方面全世界多數國家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合法性,但台灣如果宣布獨立以便與中華民國一刀切,包括美國在內等國家又因台海穩定的考慮而極不樂見。但台灣無法持續維持這個不獨不統的曖昧狀況,特別在全球化,強調全球治理的時代,國際交往能力是國家生存的重要條件,這使得台灣的國家身分問題無法迴避。這個國際生存兩難與台海當面的軍事威脅,是影響台灣國家生存與民主永續的兩大關鍵變數。

蔡總統的中華民國台灣七十二歲論,會是個迫使國際社會在期待台灣維持現狀時,也必須對台灣國際身分有所表態與處理的作為嗎?而國際上會接受中華民國台灣既與中華民國有關,但又是一個新的國家的暗示嗎?已成國際法共識的「台灣地位未定論」會因此出現改變嗎?台灣會因此而更方便取得國際身分嗎?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

沿著世代呈現的歷史觀對決

基本上,蔡總統的共同未來、多元與認同,所追述的歷史經驗多呼應了解嚴世代的經驗。中華民國民主化/台灣化後,中華民國國旗與國歌等符號,就比較不是那麼具支配性與壓迫性的符碼,天然獨一方面強調台灣認同,甚至主張支持台灣獨立,但同時也會高興地揮舞中華民國國旗,唱中華民國國歌等,而無違和感。

但似乎對於四五年級來說,就不完全是這樣的共同。過去的台灣是中國意識壓制的存在,也導致台灣意識的出場有著抗中(不管是抗中華民國或是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強烈成分,更在這個對抗過程發掘出「台灣的」主體性之意涵。從八十年代的「台灣結VS.中國結」、「台灣意識論戰」,九十年代有關統獨論爭是否是迷思的爭論,甚至之後蔓延到民族主義VS.解構論及各種「後學」的對詰,這些爭論顯示意圖處理主體性、台灣性、以及認同等問題的有意識作為。

這些在今天看起來可能覺得無關緊要,但對於參與這些或明或暗與思想相關爭論,或是被這些爭論形塑的世代來說,這個過程是打造其認同內涵與台灣主張的關鍵。「不管先來後到,沒有人有原罪,也沒有人會因為不同的出身,而被排除在共同體之外。」這在今天十分政治正確的一句話,過去不是這麼必然,當時的過程因為今天既定的政治正確,就這麼被解消了,連帶的當時論爭內容,也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這感覺實在是不可承受之輕啊。

沿著世代價值觀的對立,把某些世代作為被擱置的存在,似乎是台灣民主政治的特色與必然。就算這可能會帶來歷史縱深與思想厚度的淺碟,但台灣的政治邏輯似乎就是如此,作為即將走入歷史垃圾堆世代的我們,就好好認分,接受楢山節考的自滅命運吧!

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變成歷史文件?

「中華民國台灣」的出場,是否也預示了「台灣前途決議文」即將走入歷史呢,因為一切就統一到了中華民國台灣,就無須再痛苦的梳理台灣與中華民國的關係,甚至主張問題不是統獨宣示,而是國家正常化過程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也要成為歷史文件了,因為中華民國台灣從1949出現論的邏輯,可能意味著正常化的工作可以被解消為政府層次與政策層次的點滴工程學。

不管這些體認是否正確,民進黨的這些決議文也不一定就是不可毀棄的神主牌,但可預見的是,很可能蔡總統主張對民進黨的衝擊,會不亞於對國民黨的衝擊。民進黨在2024後蔡時代的路線爭論,可能現在就要出場了。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更多思想坦克文章

辛亥革命關中國共產黨什麼事

中國會狗急跳牆嗎?究竟是持續崛起可怕還是家道中落危險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