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修模式」這個想法很好,但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

早在2006年11月,當一位前知名演藝圈人士將筆記型電腦送到一家維修點進行修理時,他絕對沒有想到,這次看似司空見慣的行為,會在一年多後將自己在內的多人捲入一起極其嚴重的名譽風波中。

想必有些朋友已經知道,這正是早年間的「XX門」事件。就算並未關注此事件,或許你也知道,自此之後關於「如何在送修電腦/手機時保護個人隱私不洩露」,也成為了一個討論度非常高的話題。

與電腦相比,如今手機無疑承載了我們更多的日常生活,並且往往儲存有更多更私密的個人資料。同時與電腦相比,智慧型手機的高整合度和更高的日常使用頻次,也決定了其必然是更容易出現故障/損壞。

於是乎,在「預判」到了使用者的擔憂,又或許是洞察到了各維修點/第三方的「不靠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手機廠商開始設定所謂的「維修模式」功能。

所謂「維修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隱私加密的開關。當手機出現故障、需要送修時,消費者可以打開這個開關,讓手機裡所有的個人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聯繫人、簡訊、通話記錄、照片、視訊、使用者自行安裝的第三方程序)都會被加密和隱藏起來。但與此同時,手機本身的全部功能依然可以正常使用,而且也不需要設定額外的鎖螢幕保護護。這樣一來,維修人員依然可以正常檢修手機、測試各個功能的有效性,同時也無法接觸到使用者的隱私資訊。

乍看之下,這似乎是個很有實用價值的設計。因為如果沒有它,消費者在遭遇手機故障時,可能就不得不先想辦法將隱私資訊備份出來,然後再「恢復出廠設定」。等手機修理好後,再把此前備份的資料重新導回手機,顯然要麻煩很多。

但問題在於,「維修模式」真的就是萬無一失嗎?

顯然並非如此。一方面,最容易想到的情況,就是當手機真的發生故障或是受損時,可能沒有辦法去啟動「維修模式」。典型的情況就包括了螢幕破損、觸控失靈、甚至是主機板進水短路等,此時手機本身已無法操作,「維修模式」顯然更無法啟動。而一旦手機被成功修復,此時如果維修人員試圖窺探使用者資訊,那麼並未開啟的「維修模式」自然也就起不到保護隱私的作用了。

另一方面,就算手機出問題時依然可以正常操作,消費者也不見得會選擇在送修前打開「維修模式」。畢竟,如今整個業界幾乎沒有一家廠商,針對該功能做過太多大規模的宣傳,所以許多消費者不知道這一功能顯然並不奇怪。

而且就算手機在出問題時能夠正常操作、且使用者知道「維修模式」的存在。但到了實際的使用場景中,依然可能出於各種各樣的考量,而選擇不開啟這一功能。比如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如果需要解決的「手機故障」本身,就存在於自己常用的第三方軟體中(比如微信發不出圖片了,或者某APP無法登錄),那麼這種情況下開啟「維修模式」,反而可能會對故障的診斷造成阻礙。

更進一步地說,如果站在本就有不良企圖的維修人員角度去思考這件事,就會意識到,如果手機在送修前就已經將隱私資料匯出、把系統恢復初始設定,那麼就算是有人心懷不軌,也能看出手機裡早就沒有了「值得挖掘」的東西,自然就會選擇放棄。

但如果你交到Ta們手中的,是一台明顯開啟了「維修模式」,僅依靠指紋、密碼將隱私資訊「封鎖」起來的手機呢?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易生活」(ID:IT-3eLife),作者:三易菌,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