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學習】芬蘭教育通常不會教出「媽寶」?

作者:廖曉佩/芬蘭不神奇

38 歲來到芬蘭留學、念書後,我和兩位芬蘭女生寓友同住一間公寓,J 是赫爾辛基大學的理科生,20 歲的她青春無敵;S 則在赫大的研究所念歐洲研究。

我們常常坐在公寓的廚房聊天,談到台灣和芬蘭兩個國家的文化差異。她們對於許多台灣父母想要掌控孩子未來的控制欲、以及實際造成改變的影響力,感到不可思議。

搬出家門、自己選校系?年輕人的獨立自主

寓友 S 分享自己以前準備去荷蘭念研究所時,在辦好了所有程序後,出國前一天才「告知」爸媽要出國了,半年後才會回家。S 爸爸聽到後竟然非常開心,立刻把她的臥房改成娛樂休閒室,之後她回家時都只能睡在客廳沙發上。

我問 S:「如果妳爸媽不同意妳出國留學呢?」S 回答我,「那是他們的問題啊!關我什麼事?」

對照我在台灣觀察到的許多案例,父母對小孩做出自己預期外的決定時,總是以情緒勒索或高壓手段進逼,迫使小孩選擇家長認為「這樣對你比較好」的人生選項。那位芬蘭爸爸對於女兒要出國念書卻「完全沒提前告知或徵詢同意」,不但沒有生氣,還如此興高采烈,真是反差極大。

後來,S 的弟弟考上家鄉當地的大學,爸爸馬上積極地幫他找學生宿舍,好把最後一個小孩「踢出門」獨立過生活。既然大學在同一個城市裡,為什麼不繼續讓孩子住父母家?除了父母不願意這麼做之外,滿 18 歲搬出父母家、繼續升學的芬蘭年輕人,不僅大學免費之外,還可以領到政府補助的生活津貼,每個月直接匯進戶頭──如此便可看出,讓年輕人學會 18 歲以後能獨立自主,是國家、社會、家庭都有的共識,且有對應的配套措施。

相較於台灣,多數人在高中畢業後緊接著上大學,考大學的志願表需要爸媽同意,之後萬一轉系、休學等等,也得請爸媽簽名。由於學費通常由家長出資,因此如果堅持選自己想念的科系、不遵循父母的期許,就必須努力說服,甚至家庭革命一番。

而在芬蘭,高中畢業後直接升大學反而不是常態,許多年輕人會利用 Gap Year 出國打工、實習,賺取生活費。這裡的大學生、研究生每年年初開始就在找暑假打工實習,許多工作月薪約 2 千歐元左右(約新台幣 6 萬出頭),室友 S 的打工是在購物中心賣鞋子、J 則是在動物園當售票員,3 個月賺到的薪水加上每月政府的津貼,足夠一年所需。換言之,經濟獨立是 18 歲就開始為自己的生活開銷負責。

新創生態非憑空而來,請先拆除「安全模式」!

我在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設計系,遇到好幾位年紀 30 多歲的大一生。其中一位有理科碩士學位的男學生,工作數年當到經理後,選擇拋下一切,回到大學念設計系、重新開始,他做出來的大型陶瓷作品令人相當驚豔;另一位女學生,則是工作數年後,才決定在 30 歲時考大學,暑假打工則是去當油漆工。

對於想念大學的年輕人,政府出錢幫忙減輕一些經濟壓力,這些學生自然更能自己決定要念什麼。而如果是想休學或轉系呢?很簡單,只要學生「自行通知」學校辦理程序即可,和父母「是否同意」一點關係也沒有。

我的母校阿爾托大學創業風氣鼎盛,每年有 100 間左右的新創成立,很多學生在就學期間或休學期間創業,這毫無「安全模式」(Play safe)可言,完全就是積極冒險探索的歷程──這也造就許多芬蘭年輕人相當有主見,年紀輕輕就能獨當一面。

老實說,芬蘭教育制度並不像台灣媒體所渲染地如此「神話」,但有一個根本精神是無誤的:父母懂得放手、懂得尊重孩子的個人空間。芬蘭家長懂得「界線」,理解子女的人生不是父母人生的延伸,不需要承載父母未完成的夢想、或活出父母覺得「幸福」的人生選項。

芬蘭年輕世代,少有「爸寶、媽寶」?

在芬蘭,健全的社會福利讓年輕人可以放手一搏,沒有太多後顧之憂。當然,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也很多元,沒有約定俗成的共通人生時間表壓力,因此給了年輕人更大的揮灑空間。

不僅如此,芬蘭的年輕人對於自己的「人生選擇」有十足自主權,也早早就知道隨選擇而來的後果,得由自己負完全的責任。以室友 J 為例,她在衡量自己的人生規劃後,決定考醫學院,由於考試資料與課程相當昂貴,因此她辛苦打工與控制開支後,自行負擔費用並嚴格執行唸書計畫。在台灣,當醫師則往往被認為是一門「高尚又錢多」的職業,不少父母出於「希冀小孩可以去念醫學院」而敦促孩子保持好成績,如此一來,念書的動力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符合父母的期望。

​​電影《攻其不備》的結尾中(以下劇透),養母終於找到奪門而出的養子麥可。擁有成為偉大橄欖球員才能的麥可,質疑養母為何要他練橄欖球,他問:「如果我想去漢堡店工作呢?」養母回:「這是你的決定,這是你的人生。」(It's your decision; it's your life.)無論麥可提出任何其他職涯選項,養母重複這句話,保證他可以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在變動如此劇烈與快速的時代,哪有什麼「安全模式」能確保成功與幸福?芬蘭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方針與社會福利的配套措施,即便不能讓所有年輕人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但至少他們不會變成「爸寶、媽寶」,不會被迫進入「安全為上」的選項。正因年輕人的人生由自己做主,自然可以開創出與上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格局。

《38 歲圓留學夢》系列未完待續。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38 歲圓留學夢(四)芬蘭教育並非「神話」,但通常不會教出「爸寶、媽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芬蘭教育的美好形象,有可能只是一個成功的市場行銷」──芬蘭教育第一線觀察

為什麼經濟不景氣,荷蘭父母還是敢生、敢養,更培育出「全世界最快樂的孩子」?

作者簡介:

廖曉佩,2017 年離開十幾年劇場生涯,跑到芬蘭留學。由於興趣太廣泛與熱愛新知,念了三個全然不同的領域:政大廣告學士,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碩士,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永續創意碩士。目前籌備創業中。臉書專頁分享在芬蘭的文化觀察與生活記事。Rock My Finnish Life 走跳芬蘭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