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厭世代」創業者:只「厭」自己還不夠厲害

作者:世界青年的世代之聲

相信多數人在未出社會之前總是胸懷大志,想著未來開始打拚後,一定要大展鴻圖、自己創業當老闆、做一番沒人做過的事!說來容易,其實困難。大家都知道,在夢想裡,「資本」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為此,許多人往往選擇先做「能賺錢但不是夢想」的事,期待攢夠積蓄,再來築夢踏實。

然而,不少青年畢業後才發現,大環境不景氣,工作再怎麼努力,也難逃「薪酸」困境。在台灣,1985 年後出生的年輕人被稱作「厭世代」──僵化的薪資結構、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得年輕人難以累積存款,遑論創業。

株式会社 TOMOTOMO 創辦人吳廷中,出生於 1988 年,正是「厭世代」的一份子。然而,他創業的決心,卻沒有被現實環境給打倒。分別在台灣工作兩年、日本工作一年後,他毅然決然辭去日本的工作,一心想成為台灣、日本間,為各產業媒合人才的橋樑。他帶著自己過去的一點積蓄,加上向家人開口借來的一筆錢,直接在日本創業。

吳廷中為何下定決心出走?又是如何於三年內,在日本活動公關市場走穩腳步?面對文化差異與衝擊,他該如何面對?本次專訪將為所有想創業,甚至想「出走」創業的年輕人朋友們逐一解答:

出走日本,大膽創業

吳廷中還在台灣上班時,就想自己出來開公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選擇日本作為「出走目的地」和「夢想實踐地」的原因其實很單純:就是喜歡日本。也因為那份對日本純粹的憧憬,他在台灣工作一段時間後,便動身前往日本就讀語言學校精進語言。

其實,「喜歡交朋友、擅於把周遭人才串連在一起」的吳廷中,大學讀的是中央大學通訊工程學系,問他:怎麼沒去從事大家印象中高薪的工程師,反而要跑到異鄉辛苦創業?

他半開玩笑的說:「我也曾經會寫程式,但現在都忘記了⋯⋯我當時還不如去念日文系!至少現在日文可以更好。」原來,比起理工領域,生性外向的他,對「辦活動、寫企劃」更有熱情。他說自己的優點就是「專注經營人際關係」,話語中不難聽出他的自豪──結合熱情與專長,公關似乎是一份理想的工作。

於是,在存到了一點積蓄後,開設了株式会社 TOMOTOMO ──一間專為台日交流而打造的活動公關公司──若有台灣企業想進軍日本,或想與日本企業合作,株式会社 TOMOTOMO 從宣傳到稅務,都能提供各種「客製化」的服務;當然,若有日本企業對前進台灣有興趣,團隊也可以一手包辦。

除此之外,深信交流激發靈感的吳廷中,將坐落於東京日本橋的 ONE WORKS 打造成開放空間,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新創者們進駐,促進不同產業的創業者之間的交流。

這樣彈性的空間,就有如公司定位的「台日交流」,含涉的產業極廣,做起來也會比只服務特定領域的公關公司還費力。但吳廷中卻不以為苦,他說,「台灣是我的家鄉,我也喜歡日本,所以台灣跟日本,是我會想連結起來的兩個國家。如果可以,未來有機會也想嘗試在台灣成立一個分公司。」

儘管他的意志堅定,仍不免會遇到來自親友的質疑,諸如「在台灣做有什麼不一樣嗎?」、「創業這麼冒險、辛苦又吃力不討好,為什麼不在台灣或日本找個一般工作就好?」看似關心的言語,卻因語中透露出的反對,而一度令吳廷中感到十分沮喪。

然而,再多的質疑,也改變不了吳廷中內心的堅定:「因為之前就想在日本創業,所以在讀語言學校的時候,就開始累積人脈資源,就這塊(創業)來說,我在日本的資源,其實比在台灣的資源來得多。」付出了努力,不試試看,怎麼知道會不會成功?

文化磨合,邊做邊學

要說沒有挫折是不可能的。在扮演台日橋樑的同時,難免會遇到雙方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需要磨合的地方,除了日人相對「排外」的心態,嚴謹得近乎「一板一眼」的做事風格,都是進入日本市場,必經的考驗。

比如,台灣人跑程序大多「求快」,時間能省則省;然而,日本人傾向一個步驟需經過再三確認、一切照規矩走,光是前置作業,就需投入許多時間心力,企劃成立之後,也需花費更多時間等待發酵。

這時候,「橋樑」除了站在個別立場,為對方互相解釋外,偶爾還得自己把「雙方喬不攏」、「沒人做的事」撿起來做,儘管成本增加,但為了理想多做一點,吳廷中始終甘之如飴。

又譬如台灣團隊到日本參展,可能要連續參加 3 年,才能成功讓日本方對外國團隊產生信任,進而有機會討論合作,很難短期內一拍即合。他在創業之初,也投注許多心力,爭取日本客戶的信任。

吳廷中的做法是:先取得幾家企業的肯定,之後由他們協助穿針引線,拓展客戶版圖。他解釋:「基於熟人引薦比較放心的心態,若有業主把你推薦給其他公司,對方也會對你抱有更多好感,進而促使合作順利。」

「日本是一個需要花很多時間去經營的市場,因為他們做事真的比較嚴謹,不論是法規或是業界規則都很多,當初也花了很多時間處理這些事情。但只要把這些規則處理好,後續就絕對不會有問題,也算是好處。」吳廷中總結,語中仍透露出一貫積極正面的處世態度。

心態調整,保持初衷

適應文化差異或許是瞄準海外市場的創業者,才會遇到的挑戰,但找到足夠的資金,讓公司能持續運作下去,卻是所有創業者都避免不了的課題。

吳廷中認為,這當中最難的是創業者對金錢的自制力:一方面,許多金主認為「出錢的最大」,容易過度介入創業團隊,吳廷中自己也曾差一點接受龐大的金援,卻因深怕在創業過程中逐漸失去自我,急踩煞車。他坦言:在「企業經營管理」上確實需要比較有經驗的人引導,但最好不要有太直接的金錢關係──金主與顧問間的界線,要清楚劃分。

另一方面,如果創業沒有想像中順利的話,創業者一定要有「設定停損點」的覺悟和能力──如果錢進來了,還是沒有辦法改善情況,代表方向錯了,即使當下資金再充裕,也暫時不要再把錢丟進去。

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認知到即使卯足全力,也很可能遭遇失敗──自認有前景,卻沒有金主願意投資;或者得到的資金遠不及實際需要的等等。對此,吳廷中樂觀的說:「工作本來就容易失敗,面對資金壓力,當然也會有點擔心,但我都想說『接下來的案子一定要拿到,一定要繼續想辦法!』心態上調適好、謹記初衷很重要。」

比起厭世,更想作為

而當問及吳廷中是否同意「厭世代」對青年現狀的定義?他表示,台灣的「厭世」好像揶揄成分比較多,身為「大膽出走」的年輕人,雖然自己也會說出「鬼島!」、「回去薪水很低⋯⋯」但還是希望能夠盡自己的力量宣傳台灣,「就算再怎麼罵生活、罵台灣,還是對台灣抱有愛,這是我的家鄉。」

比起抱怨生活,他透露更常「厭」的,其實還不夠強大的自己──「還是有很多人比我厲害,很多創業家也都很成功,但我竟然沒有積極創造更好的成績,不太滿意這樣的自己。」

未來,吳廷中希望能在精進個人的同時,增進株式会社 TOMOTOMO 平台規模,促進更多台日交流,也讓自己正在做的事可以獲得更多認同,「看到台日交流在我們的協助下發生,真的很有成就感!」

最後,他建議想創業的年輕人: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大家現在能做的事太多、職涯有越來越多種可能性,比起上一代專注於『傾全力只做一件事』,現下世代更該具備的,是將資源整合與從事跨領域合作的能力。」此外,也別忘了即使有備而來,也有失敗的風險,「但年輕,就還有機會再站起來!」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厭世代」創業者吳廷中:想為台日交流做更多,只「厭」自己還不夠厲害》,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日本人來台 4 年真心話:在台灣創業的好處

一個日本人在台灣的創業實錄:用 50 萬存款匍匐前進,接翻譯到深夜也要實現的夢想

作者簡介:

生在新世代的你,看著社會每天上演不同戲碼,你對於當今世代有什麼感觸或想法?是有著許多小確幸足以支撐人生夢想?或其實你看出了大環境的黑暗?吵吵鬧鬧之外,是否有我們做的微小改變?此外,你又怎麼擁抱或是參與今日的世代議題?除了台灣,國外更是不乏相關討論,如遊行、講座、學校課程、社團、影展等等,你有親身參與的經驗嗎?你與異國同學、朋友們,又是怎麼討論這些世代議題呢?這一季,《換日線》想要邀請「身處異鄉或曾經身處異鄉」的你,與讀者分享你在國外的世代觀察,寫下自己觀察到的社會問題與可能的解方,實踐社會參與。也歡迎台灣的海外遊子邀請外國青年,一同對話討論。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