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為何亞洲人在美國工作難升遷?

作者:尼可Nicolle/矽谷Bonjour

在矽谷工作這麼多年,歷練過新創企業和大咖科技公司,我對用老美普遍能「把一說成十」的特異功能,還是感到嘆為觀止。

就是不升你?吃悶虧的亞洲性格

以矽谷職場為例,我發現我的美國同事都很積極主動,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還很會「做公關」。開放式溝通、創新思考在這裡是常態,主管不怕你提出問題和要求,就怕你沒聲音變成隱形人。

比方說,老闆同時交代一件任務給兩位產品經理,老中接到任務後的第一反應是:「沒問題,老闆你要我怎麼做?」然後根據老闆交代的悶頭去做。老美則是說:「你給我一點時間,我想個企劃案給你。」幾天後,老美主動邀請研發、工程和行銷部門的主管開會,討論方案的主軸,和每個部門能提供的資源。一週後提出方案,並和老闆強調這方案是跨部門協調後的共同成果。

老闆很滿意這樣的成果,這位美國同事聰明地打蛇隨棍上,「老闆,我還可以負責另一個相關的產品線,我做了一個簡報,對這項產品做了市場分析,我認為我們可以……」。反觀老中,一步一腳印把專案做得滴水不漏,但忘了串連各部門,做資源整合,錯過藉此展現跨部門溝通統籌的能力。

最後,資深產品經理一職出缺時,老闆要提拔人選時,自然第一個想到大膽爭取機會、積極串連各部門資源的老美。

在矽谷一線科技巨頭公司,只會悶頭做事的工程師,也不比同時具備紮實溝通能力的工程師吃香。中高階的技術主管,看重的不是程式寫得如何、會不會做事,反倒更像是一個團隊的「業務」——能否橫向溝通合作、解決內部矛盾,把困難的技術問題,解釋給不同部門的人聽;以及向上管理,為團隊爭取有力的資源,這些都需要優異的溝通能力。

你或許好奇,東西方職人在職場上這樣的差異,究竟是從何而來?

據我觀察,美國同事從小被鼓勵「批判性思考」和「有話就說」,而多數的亞洲人包括我自己,打小就被爸媽和師長告誡:「安分守己,三思而後行」。這樣的差異,讓亞洲人會做事但不太會說,在西方職場吃了不少悶虧,

我的美國職場之路:主動出擊

時序倒轉至我研究所畢業那年,遇到美國金融海嘯,我想說英文拼不過老美,就採取「笨鳥先飛」的策略。我早早在畢業前三個月,就開始找工作,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行事曆,看看當天要投哪些履歷,每天投出至少 20 封履歷;也和從事相關領域的朋友,一起瘋狂勤練面試實況,磨練技巧。

即便如此努力了三個多月,我卻一個工作也沒拿到,信心全失,甚至懷疑人生。正當我考慮打包回台灣時,我在學校一個不起眼的告示板上,看到一家網路新創公司的實習機會,就立刻決定先「死馬當活馬醫」試試看,並且很幸運的被錄用為實習生。

新創公司員工不到 10 人,身為外國實習生,我的工作內容呈現「吃到飽」的狀態 ——從影印打雜、網站更新、SEO 關鍵字研究,到 cold call 開發客戶我全包了,下班還參加當地 Meetup(美國規模最大的地方社團),吸收學習第一手網路行銷知識。

「老闆,我想約你聊聊!」

當時我與一位白人女生當室友,擠在一個超昏暗的地下室小公寓,Start-Up 的實習是沒錢的,我靠在學校邊做研究助理的微薄薪水度日,晚餐為省錢開發出涼拌豆腐配泡麵的吃法。

那段時間,雖然很辛苦,但每天睜開眼一想到又要去學習、體驗新東西,就很興奮!6 個月過去,眼看實習快結束,我發現苗頭有點不對勁,老闆遲遲未給我聘書。心想這是眼下唯一機會,拚了命要好好把握,爭取留在美國工作的機會。於是,我主動發會議邀請給老闆,說來總結一下我的實習心得。

會議上,我直接對 CEO 進行簡報,拿出一份企劃書,針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提出分析和策略。而這個大膽的動作,讓我在兩週後順利轉正。現在想來,當時的我真是初生之犢不畏虎,到底哪來的勇氣,敢針對人家老闆的生意提出建議?

後來,在被升職為公司網路行銷經理的那一天,我老闆告訴我:「你說話的時候,眼睛會直視著我,一點都沒有畏畏縮縮的樣子。」

我想這應該就是老闆決定僱用我的原因吧。

擁抱文化差異,我的 3 個策略

究竟,我們東方人的細心與內斂,如何在美國人講話「膨風」的自信下,找出自己的價值與生存的利基?

在美國的新創和跨國科技公司打滾這幾年下來,一路走來並非一帆船風順。該走的彎路、該碰到的鬼怪妖魔,和驚險奇葩的人事物,一件都沒少過。至今我能在矽谷的科技巨擘站穩腳跟,我認為是不斷把「開放式思考與溝通」,內建為我的專業素養,並持續努力,和職場上遇到的所有利益人維持良好關係。

以下 3 招是我在矽谷體悟出來的職場術,供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招式一:準備好正面、開放的心態:典型的美國企業文化比較樂觀、積極、正能量,因此如果想在美國職場發展,要能夠把「正面思考」和「開放」內建為自己的專業素養,收起內心的小劇場和玻璃心。

舉例而言,同事針對你在會議上的提案,提出相反的意見。A 敏感地認為同事故意刁難他、內心覺得委屈,整場會議再也不出聲。B 卻將注意力聚焦於同事發言中有利的訊息、拋開情緒,立即提出進一步的具體建議(並結合兩人的看法讓提案更加完整)。如果你是老闆,你會選 A,還是 B 這樣的員工?

招式二:觀察環境,幫自己做一個 SWOT 分析:檢視自己的人格特質和軟硬實力,找出利基點,並且把它發揚光大,作為自己「被看見」的本錢。

舉例來說,我有一位台灣朋友 Cindy,雖然不像美國人這麼能言善道,但很善於傾聽,因此她運用同理心去理解下屬,並且透過數據和強大的分析能力,提供不同的方案給主管,讓老闆感到備受尊重。

招式三:Speak up 積極表達:不管你英文好不好、敢不敢說,就是要說!在美國,如果一個人常常不發表自己的意見,只會愈來愈不敢說,職場存在感便會被漸漸削弱。

不過,到底要怎麼跨出在會議中發言的第一步,避免自己變成「職場隱形人」呢?在會議上外國人你一言我一句時,我常常採用以下幾個方法,大多數情況都蠻奏效的。

  1. 在會議上老闆發言完之後,勇於當第一個發表意見的人;老闆問有誰自願要接新專案時,不妨把握機會、第一個舉手,主動接下新任務。

  2. 在會議上針對其他人的發言提出問題。

  3. 回應並且補充其他人的觀點,例如在同事發言完之後,可以先肯定他的發言,再補充幾句,這樣不但能夠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還可以跟團隊建立關係。

美國職場就像這個社會一樣,是個文化大熔爐,歡迎「敢要敢拚」的世界職人去闖蕩。在國際職場,不妨擁抱文化差異,收起玻璃心,把「開放的心態」內建成自己的專業素養。配合積極表達和「勇敢向老闆敲門」,相信有朝一日,你的努力都能被看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老闆交代任務,美、中同事反應大不同──原來,這就是亞洲人在美國難升遷的原因》,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千錯萬錯,都是老闆的錯?──美國職場的「公主病」們
「老闆,我心情不好,要請病假!」──不同於請假會有罪惡感的亞洲,英美職場要你正視「心理健康」

作者簡介:

尼可 Nicolle,土生土長台灣人,【矽谷 Bonjour】及音頻節目【你 Ker 這樣說】創辦人,同時任職矽谷科技產業,一路走來循著熱情進行多角化探索,志向是持續當個好奇心強烈且熱情滿滿的人。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研究所畢業,於台灣、美國的大型行銷調研、新創和和科技公司工作過。撰寫關於矽谷觀察、帶職創業和食旅人文等議題。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