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文化】為何歐洲人抽菸比例那麼高?

作者:李宗陽/歐!原來是這樣!

坐在戶外的咖啡廳,來自白俄羅斯的友人 Anthony 熟練地點起一根香菸。這是這餐的第 3 根。另一位波蘭朋友 Thomas 忍不住吐槽,但並沒有表示反對,只拿起眼前的紅酒輕輕啄了一口。一旁的客人這時也不約而同地點菸,快樂地吞雲吐霧。

風和日麗的下午,大家一邊愜意的享受戶外和煦的陽光,一邊喝酒吃飯,一邊配著熟悉的香菸(或是忍受著不得不然的二手菸),這就是歐洲最經典的日常。

歐洲人究竟有多喜歡抽煙?根據調查,歐洲大陸整體抽菸的比例約落在 30%,亦即約每3人就有一位癮君子,且吸菸人口高度集中於西歐與南歐地區。這項數據高於全球的平均值,且遠遠高出於台灣——依照台灣國民健康署統計,近年國民吸菸比例僅 13%。

那麼,究竟為何歐洲人特別嗜好香菸呢?筆者結合生活經驗觀察與查找相關研究,認為這現象主要由5大原因所構成,分別是:飲食習慣、社交生活、收入、缺乏「香菸有害」的認知,以及崇尚個人主義的社會文化。

飲食與派對,都有它的存在

首先,在歐洲吃飯,離不開三件事: 曬太陽、喝酒、抽菸。

與亞洲人喜愛在室內飲食的習慣不同,歐洲人特別喜歡在戶外吃飯。除非下雨,否則他們總優先選擇戶外座位,悠閒地曬著太陽吃飯聊天。與華人習慣吃飯配茶水相似,在飲食聊天的過程中,歐洲人總習慣來杯紅酒、啤酒,小酌一番。到餐廳吃飯,服務生第一時間會先問說:「今天要喝點什麼?」而非開始點餐並詢問客人要吃什麼。

和在餐廳內相比,在戶外吃飯享有更大的自由度,抽菸一般而言都不會遭受禁止,甚至在規定比較寬鬆的餐廳,會有客人直接在室內吸菸。因而在餐和餐間的空檔,歐洲人很習慣地便點起一根菸,開始邊抽菸聊天。

由於這種情況實在太過普遍了,在歐洲吃飯如果想一邊享受陽光,感受歐洲式的愜意,又不吸到二手菸,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有鑒於這類習慣的普遍性,也少有人介意,或向癮君子表達抱怨。對於歐洲人而言,吃飯,一定要喝酒、聊天,加上抽菸才對味,大家早已習以為常。

此外,歐洲酒吧與派對文化非常盛行,打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年輕人們便常常往返於各種派對狂歡場合,來自紅髮艾德一首膾炙人口的流行曲「castle on the hill」,其中一段歌詞便傳神地描繪了這樣的情景「Fifteen years old, smoking hand-rolled cigarettes」。

派對多半離不開菸酒的助興,大家喝著調酒,一邊吸著捲菸,縱情聲色,從青少年開始的派對文化,加上原來的飲食習慣,使得歐洲人長大更容易持續依賴尼古丁。

小資人士多,也不覺得香菸「有害」

你相信嗎?抽菸這件事情很可能是由收入所決定的。美國經濟研究院比較歐洲與美國各收入階層與對應吸菸比例,發現一項有趣的事實:最愛吸菸的族群集中於中產階級,位於收入曲線兩端者抽菸的比例遠低於此。

儘管這份研究是從經濟收入的角度著墨,較少提及社會心理方便的關係,仍不失吸引力與可信度。這項結果,足以佐證為何歐洲人普遍吸菸人口較美國更多。相較於美國貧富落差極大,歐洲的財富分配較為平均,中產階級比例較高,也使得他們比起美國人,更偏好抽菸。

除了生活習慣與收入,認知也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儘管吸菸的危害眾所皆知,並非多數的歐洲人民都持相同看法。根據研究統計,約莫只有 50% 的歐洲人相信吸菸是對身體有害的,換句話說,一半的歐洲人民是不認為吸菸帶來負面影響的。

當我們將歐洲與條件相似的美國進行比較,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數字:高達 90% 以上的美國人民相信吸菸有害。

重視個人與性別自由,也是癮君子氾濫的原因

最後,歐洲是全世界享有最完善福利的地區之一,因此多數歐洲人(尤其西歐地區)從小對自由的概念耳熟能詳,非常尊重個人選擇的權利,因而吸菸並不會招致嫌惡,也很少須要妥協於團體的共同利益(二手菸會影響他人健康等等),而不得抽菸。

除此之外,在西歐與南歐地區,能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兩性吸菸比例幾乎一致。以西班牙為例,男女抽菸比例各為 29.1% 與 26.7%,相鄰的法國則為 36% 與 33.2%。

不過相較西南歐,位處東歐的白俄羅斯,男性抽菸比例就遠遠高出女性了(44.80% v.s 10.40%)。這項數據也隱含著社會期待與性別吸菸比例的正向關係。

在西歐與南歐的女性,對於性別角色期待不若其他地區一般嚴格,也更有餘裕不去理會原先可能存在的性別期待,單純基於個人選擇要不要吸菸。消去了性別這項巨大的影響因素後,兩性的選擇情況逐漸趨於一致,因此可以發現南歐西歐兩性的吸菸比例平起平坐。

以上是對於歐洲吸菸情況較為整體與客觀的描述,接下來筆者直接訪談身旁友人,分享歐洲青年如何看待香菸。

比學抽菸更難的是「拒絕朋友」

第一位主角來自文章開頭提到的朋友 Anthony,他也是我的室友。

Anthony來自白俄羅斯,一個男性吸菸比例高達 40% 以上的地區,他亦不例外是名癮君子。

為何選擇抽菸?他輕描淡寫又肯定地說,抽菸這件事,對他而言,是種放鬆、一種對生活的逃脫。Anthony 有一句瀟灑的名言:生活有太多無法掌控、超出能力所及的事情,當這一切都漸漸失序,抽菸是在這一連串變化當中,少數不會改變的事項。

「要不要選擇抽菸這件事情是肯定的,而生活本身不是,當生活沒留下什麼,至少我還有決定要不要抽菸這個肯定的選項。」他說。

對 Anthony 而言,抽菸的另一層意義是獎勵。與甜點和娛樂活動帶給大家滿足一樣,吸菸這件事情同樣給予 Anthony 滿滿的安慰,他常在準備完一份報告或重大考試時,會下意識地抽一根菸,「抽菸就像糖,就像腦內啡一般,是一種獎賞,」他笑著說。

另一位室友 Thomas 的故事更加特別。

Thomas 原先也是個癮君子,後來因為健康因素選擇戒菸與吃素。他同意 Anthony 的看法,認為吸菸的確是一種帶來快樂與安慰的媒介。同時,他也坦承在歐洲抽菸已經成了一種社會的普遍現象,尤其他們早早從青少年時期便耳濡目染——抽菸的比例高,很容易一個拉一個,不知不覺就跟著同儕一起抽了起來。

儘管歐洲重視個人主義,但這樣的態度跟朋友相處並不衝突。相反地,他們甚至更為看重與朋友間的相處,從頻繁的吃飯與派對活動就可稍見端倪。

在這裡,抽菸是一件很容易就學會的事情,反而「拒絕抽菸」更需要定性和道德勇氣,「畢竟人總是不容易拒絕別人,特別是那些人是你的好朋友,還統統都在抽菸,」「一直拒絕很容易被視為是一種不合群的表現。」他打趣地說。

全民戒菸怎麼做?從認清香菸的角色開始

在研究這個議題的過程中,我發現環境的巨大影響力。由於人是群居動物,常常借助團體的歸屬感以獲取對個人的認同與肯定,即使是個人主義盛行的歐洲也仍舊如此。

我們不妨將歐洲人吸菸的情況,類比成台灣喝手搖杯的習慣。走在台北街頭,幾乎人手一杯,甚至常常會出現整間教室或辦公室團訂的情況。手搖杯細細追究的話,我認為似乎與兩位室友總結香菸的原因相似: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獎勵。(當然,其外部效應如二手菸有所差異。)

歐洲吸菸比例高,很大的原因在於女性吸菸比例也很高。如同前文所提及,此點主要來自於歐洲對於個人自由與男女平權的重視,使得女性也很能自在享受抽菸的樂趣,而沒有受到社會的框架所限制。相形之下,對女性期待形象較保守的東亞社會,女性抽菸比例便較男性低很多。

筆者認為,抽菸不違法,但也不值得鼓勵。不過,當歐洲社會情況已如此,如何有效降低抽菸比例,是一件涉及文化與經濟方面的大哉問。

美國經濟研究院提出了增加香菸價格,徵收更多菸稅的方法,這也是時下政府普遍採行的方法。然而筆者認為這並非釜底抽薪之道,因為抽菸是由多項原因綜合組成的,很難藉由提升價格就完全彌平這個效應。

或許,真正的解方是「政府必須認清香菸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如歐洲的情況,香菸在社會是扮演社交生活的媒介,那麼,一項更強而有力的媒介以及積極的宣傳就勢在必行。

只有當大眾體認香煙是有害的,漸漸不將香菸視成社交生活上的必要工具時,抽菸才真正意義的從人們的習慣中脫離,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選項。

※衛生署警告:吸菸害人害己,會導致肺癌、心臟血管疾病及肺氣腫,孕婦吸菸易導致胎兒早產及體重不足,戒菸可減少危害。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每 3 人就一名癮君子,為何歐洲人抽菸比例那麼高?》,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蔡總統要推「平價菸」,為何風行日本的「加熱菸」在台卻不合法?

關於瑞典「口含菸」的二三事:老發明、新流行,個人享受和他人權益,可以並存嗎?

作者簡介:

我是李宗陽,今年 22 歲,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四年級。因緣際會下,跑到西班牙馬德里交換一學期,開始了不思議的歐洲生活。 我是一個充滿好奇心的人,平時很喜歡閱讀、寫寫自己所感。在歐洲的很多生活樣態都與台北截然不同,這也成了一個絕佳的觀察機會。 希望透過換日線這個平台,將生活中的小小觀察,結合社會現象,進行系統性、脈絡化整理,變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故事。未來想寫更多不一樣的主題,歡迎大家多多指教與交流!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