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現場】台灣人在美國體驗「與病毒共存」

作者:Grace/七年級的台美移民生

3 月中,回了台灣一趟。與疫情之後回台灣兩次的經驗一樣,機場冷清,而熱絡的旅客人流什麼時候才會回來,沒有人知道。

把鏡頭轉到剛回美國的舊金山機場,美國國內航班的四大液晶銀幕,杵在我眼前,航班多到顯示每個航班的字體之小。轉機的航廈更是人潮絡繹,吃個東西都還要找位子。

難道,美國的確診數目真的很少到毫無風險,才讓大家都紛紛出來了嗎?

今天 4 月 11 號,美國新確診人數 3 萬 2 千人,新的死亡數目,全美是 500 人。其實,疫情只是比之前嚴重的時候好,並不是完全消失了。那為什麼美國已經能維持正常生活,與病毒共存呢?這樣的心態或心理素質,是我想與讀者分享的。

多到見怪不怪

大概是去年 12 月左右,Omicron 病毒開始肆虐,人心惶惶。我們在那時剛好被邀請去一個好朋友的婚禮。因為疫情,這位好朋友婚禮已經被延遲多次,而我們也因為被疫情關了好久,想和大家聚一聚。

沒想到婚禮結束一個禮拜後,新娘通知她確診了,我們一群朋友急忙去做 PCR 或是快篩,還好結果都是陰性。

而我在當下聽到新娘確診時,也及時通知前一晚到我們家聚會的朋友這個消息,並向他們及時報告我的檢驗結果。這樣的情形,後來次數頻繁到讓我們從一開始的恐慌,到一點也不覺得稀奇古怪了。

另外,有旅遊魂的美國年輕人,早已到各國旅遊。偶爾也會聽到有朋友在旅遊時得到病毒,必須在外地待一段時間再回家。這種消息真是越來越稀鬆平常。

確診後的 SOP

通常,在美國聽到朋友的朋友確診,就是耐心等一兩天,等朋友去做測試與結果。如果朋友是確診,我們就也會去做測試。

心裡打定如果確診,就是在家隔離點外賣、外送。而身旁那些確診的人因為怕傳染給朋友家人,都會在家裡好好待著,待到至少自己的病毒傳染力降低很多再出去。

有了這樣的 SOP,遇到身邊的人確診就一點也不驚慌了。

舉例來說,這次回台灣之前,雇用了一個保母,正要離開之際她和我們說確診了。一時之間我也找不到到其他人,所以只能等保母康復。在確診期間她都待在家,我們用電話問候了幾次,後來和醫生確定是沒有傳染力了,就請她來幫忙。

而這保母白天也是在紐約公立小學做助教,學校因為人力吃緊,同樣希望她在休息之後即刻回去上班。

基本上,整個社會就是這樣淡定地在面對「有人確診」這件事。

社會共識,接受已因疫苗下降的風險

能做到這麼冷靜淡定,大家的心理建設是什麼呢?

今年初開始,和朋友約出去見面前,我都會問對方是否可以接受我們小孩是去上學的。(雖然我和先生都在家上班,但因為小孩都去學校,每天都可能接觸到新冠病毒。)

在詢問後,幾乎認識的朋友都願意承擔這個風險來和我們見面,這是建立在「大家都打了 3 劑疫苗,就算不幸得到新冠病毒,也會是輕症為基礎」上。

我觀察,人們會願意承擔這個風險亦是因為,已經被關了兩年多了,與其持續關在家裡不和任何人見面,不如接受這個已經因疫苗而下降不少的風險。

美國人也有這樣的共識與信任,知道自己或對方若是有症狀的話,不會輕易與人見面。(當然,人們也有見面後還是可能得到新冠病毒的心理準備。)於是,不需要政府強制的隔離政策,就能順利維持日常生活的狀態。

通常害怕確診的老一輩,還是選擇盡量待在家。但也有過一次,身邊一位親戚在過年前得到感冒,家中長輩還是希望她回到家中聚會。認為「頂多就是在家裡帶著口罩」,其實並無大礙。我想,這位長輩也是覺悟到現在要聚會的機會不多,能有一次算一次。

雖然大家都慢慢接受共存了,仍有一些人會害怕在外面吃飯會得到病毒。

因此,美國人的生日慶祝等聚餐活動比之前低調許多,大多是改到熟識的朋友家裡聚會。如果在外面聚會,通常選在通風良好的公園(現在外賣也可以運送到戶外的地點)。

這顯示著擔心的人,懂得自己調整心態、做好相應的措施,而不是強迫整個社會一起走回閉關的歲月。

自發,互信,不恐慌

這次回台灣,確診人數每天爬升,電視新聞和報紙頭條每天都是確診足跡和人數,縱使已經打了 3 劑疫苗,每天看這個數字真的是不擔心都不行。

在我居住的紐約,因為一開始就是社區感染,所以政府無法提供確診足跡這事,畢竟實在太多確診人數。

沒有那麼多追蹤數據,每個人得用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判斷,進行上述確診後的 SOP。許多人家在 Omicron 病毒之後,都備有快篩試劑(政府學校也會免費發放),一有感冒症狀,便能馬上自我測試。

這種美式的自我健康管理,同事、同學、家人和朋友彼此守望相助,讓我們在後疫情時代也覺得舒服。大家對病毒沒那麼害怕,生活擁有自主權能出國旅行,我想這個與病毒共存的心理素質,或許可以給台灣借鏡參考。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與病毒共存」的心理素質──我在美國紐約的體驗》,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無知,比病毒更可怕──我在上海「封控」第 7 天
我在哥本哈根確診新冠肺炎──親身體驗丹麥「擁抱疫情」的新常態

作者簡介:

Grace,宜蘭鄉下長大,大學到美國留學,從此在美國生根。永遠喜歡看事情的另一面,不願意盲目追求主流意見,作為七年級的台美移民,在沒有太多前輩的經驗參考下,發現移民生活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也同時感受到自我摸索的孤獨而時常質疑人生。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心理系,Boston University 藝術行政研究所畢業,曾在 Ralph Lauren 做過輔料經理,目前是兩個寶貝的媽,但對職涯仍有熱情和動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