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在德國賣台式麵包,是什麼體驗?

作者:Dave Huang/Get Pro 歐洲職人網

今天,我來到拉廷根(Ratingen)訪問在德國開台式麵包店的Zoe。Zoe 曾經在台學習製作麵包蛋糕,並販售造型蛋糕。後來隨著先生工作旅居到德國,仍懷抱著對烘焙的熱愛而開了間台式烘焙坊。

Q:胖餐桌這個名字的由來?

A:我們很喜歡去不同國家旅行,旅行時尤其喜歡走訪當地的甜點店與下午茶店。在布達佩斯的時候,曾經造訪一家甜點咖啡小店叫 Fat Fairy,裡頭的店員也如同店名一樣胖胖的,小店整體感覺非常溫馨可愛,對我有一種啟發。

雖然甜點總給人會讓人發胖的印象,但吃甜點時也會讓人感到無比幸福,而這就是一種幸福肥吧!「Dicker Tisch 胖餐桌」無論是德文或中文名字的含義,都帶著象徵豐滿、富足的意義,幸福的滋味。

Q:是什麼樣的因緣讓你們來到德國發展呢?

A:旅居英國的時候,我發現自己喜歡烘培,一方面先生喜歡吃甜食,二方面做甜點對我來說比做鹹食還要自在許多,常常做鹹食的時候手忙腳亂就像打仗一樣,但做甜點比較可以從容安靜地做,配上音樂抒壓極了。

所以從英國回台之後,就在台灣參加一系列的烘培課程,從基礎學起,並販售造型蛋糕和甜點。後來因為先生工作外派到德國,所以才搬來德國。

現在胖餐桌也算才剛開始,原本都是一個人接單製作與送貨,產量有限,總讓客人等比較久,所以成立烘培廚房工作室可以擴大產量。等未來上軌道之後,也會慢慢開放成店面形式。

Q:店內最熱賣的商品是什麼?

A:菠蘿、蔥花、奶酥、芋泥並列。

Q:你們的主要客群是誰呢?德國人是否能接受鬆軟的台式麵包?

A:以麵包來說,目前主要客群以台灣人居多,慢慢往外擴展至台灣人身邊的德國親友。由於台式麵包普遍鬆軟,相較於德國人的硬麵包,軟麵包在德國人的思維裡是甜點類,這些對他們來說需要一些時間適應。除此之外,蛋糕甜品是最容易讓德國客人接觸認識的項目,也透過甜點讓他們認識不一樣的台式蛋糕及麵包。

Q:承上題,是否有針對德國人的胃口來改良口味呢?

A:目前還是以台灣口味為主。針對德國客人我們會選擇以他們熟悉的口味切入,像是奶酥麵包、克林姆麵包。而在蛋糕部分德國客人接受度相對高出更多。

Q:在食材上如何取得,來接近台式風味呢?

A:蛋糕部分食材相對容易,很多呈現只是技巧上的運用而已。麵包部分最大的差異在於麵粉,麵粉需要配合一些揉麵工法和發酵程度,來達到隔天也可以維持鬆軟的效果。

光是麵粉這部分就花了我相當多的時間研究,從我來德國 8 年期間不斷反覆實驗與請教專業老師。還記得曾經從英國扛了 5 公斤麵粉回德國來比較各種差別及重複研發,才達到目前滿意的效果呈現給顧客。

Q:開台式麵包店的初衷是什麼?

A:我們住在亞洲人相對較多的杜塞道夫,當看到日本以及韓國的僑民都有自己的麵包店,我也很希望這裡能有台式麵包店出現。同時我夢想退休生活能去歐洲鄉間開麵包車,車廂後面打開是整排各式各樣的麵包、蛋糕並提供咖啡。這是我們對退休生活的嚮往形式,也算是重溫小時候在巷口等麵包車來的那種懷舊情懷。

但麵包車在德國也是遵循和店舖一樣的規範,同時目前孩子還太小不適合跟我們到處流浪,所以就先由一個實體店舖來慢慢往夢想邁進吧!這也許是老年生活的另一種選擇。

Q:在德國創業碰到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A:最大的挑戰就是永遠有下一個更大的挑戰在前面!但我覺得也因此能從中學習成長。在美食世界裡,烘焙類每每都不是第一項被提及的,台式烘焙也不例外。因此在成立工作室之後,最大的挑戰會是對在地市場的推廣。

畢竟台灣的知名度也是近期因為新冠疫情才有更多被提及的機會,除了盛名遠播的鳳梨酥、珍珠奶茶,我還希望能介紹更多有特色的台式麵包蛋糕甜點給在地德國市場認識。

Q:胖餐桌的下一步

A:胖餐桌工作室會在近期正式開幕,下一步有幾個方向:推出特色產品拓展在地市場、和各方朋友一起從美食的角度推廣「台灣」。我們希望把台灣風味推廣出去,讓更多歐洲人藉此認識台灣。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在德國杜塞道夫開一家台式麵包店,是什麼樣的一種體驗?專訪「胖餐桌」創辦人》,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巴黎上班族,中午吃甚麼? ──法商員工餐廳「圖文大揭密」
擔仔麵與味噌湯、台塑牛排與月亮蝦餅、蔣介石和他的中國廚子──舌尖上的台灣:家鄉記憶與文化融合

作者簡介:

Dave Huang,我是旅居德國的戴夫,喜歡分享德國生活與職場的點點滴滴。目前經營【一分鐘德國】專欄,同時也是 Get Pro歐洲職人網的創辦人,致力成為歐洲職業資源整合與連結者。我堅信,透過連結能夠激發出全新創造,達到多贏的局面。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