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生活】為何有些美國人不說 Merry Christmas?

作者:鱸魚

每年聖誕節前,公司 CEO 都會寄一封 Email 感謝員工過去一年的努力,結尾他用的都是 Happy Holidays(假期快樂)而不是 Merry Christmas(聖誕快樂)。記得疫情之前那次聖誕假期前,下班碰到一些不認識的同事,走出電梯的時候大家也是互道 " Happy Holidays "。

今天如果到矽谷各大官網逛一圈,或是到美國所有的大型百貨公司,就會發現大家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開始流行用 “ Happy Holidays ” 取代 “ Merry Christmas ”。

此時此刻,真實的美國

從 Merry Christmas 到 Happy Holidays 的改變,是因為社會越來越多元化,大家開始試著採用比較中性的字眼,也就是保持所謂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

美國已經不再是想像中那麼基督教了。從 1950 年以來,美國的基督教人口一直節節下降,到現在幾乎已經跌到一半──這並不代表美國人不再信奉基督教,而是過去 70 年,外來移民已經把基督教的「濃度」沖淡了。另外一個原因是,千禧世代的年輕人即使來自於基督家庭,也不再像過去那麼保守拘泥。他們可能有信仰,可是未必會在生活面上執行。

我左鄰右舍 8 個同事之中,有一個伊斯蘭教徒、兩個印度教徒、一個像是傾向信奉佛教、兩個可能是基督徒,另外兩個信仰不詳,像是沒有信仰。雖然這是一個很小的樣本,但也具體而微地反映了一個現今實質的美國:小小 10 幾平方公尺的範圍,便已儼然是信仰的聯合國。

面對這種事實可以有兩種做法 : 基本教義派可能會選擇認為這是「敵基督」現象──基督教傳襲幾百年的傳統受到挑戰,連耶穌的生日都要改名。另一種做法是接受「美國的定義」就是「由現今五顏六色的居住者所組成的美國」──美國最優越的 DNA 就是在現實基礎上永續進化,而不是讓一個百年前已不再存在的事實作為所有依據的核心。

當然,絕大部分的美國人對於聖誕節名稱這件事都沒有那麼認真。你可以很虔誠地過個純宗教意味的聖誕節,也可以把它當作一個商場購物的好機會。重點是在 Happy Holidays 說者那一方的心意,後面我會繼續申述這樣的看法。

平權進化的路徑始於種族

回頭看看,其實這些都有脈絡可循。我們只要跟隨平權進化的足跡,就不難看出端倪,而且甚至可以看到未來的走向:這些一切都是從種族開始,再來是宗教,下一步是性別。先談種族。

大概從 20 年前開始,美國所有的媒體及官方文件,都不再使用「黑人」(Black)和「東方人」(Oriental)這樣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非裔」(African American)和「亞裔」(Asian American)。像「東方人」這樣的字眼,現在已經擺明是一種歧視,在公、私領域上都不能用。

至於「黑人」雖然未必有歧視的意味,但是在公領域會被認為不妥,尤其在政治語境中使用更顯得不夠細心;而在私領域,使用「非裔」有點饒舌、不自然,有些人還是會繼續戒慎恐懼地沿用「黑人」這個字眼。即使在私領域使用黑人這個字眼,我個人也會察言觀色,有時候寧可饒舌一下也不要背負政治不正確。

而這些改變仍在繼續演化中。

佛洛伊德事件之後,人們開始檢視哪些慣用百年的名詞可能傷害特定種族。比方網站都會有 IP 或使用戶「黑名單」black list,或「白名單」white list :前者是名列其中就不能上來,後者剛好相反,只有名列其中的才可以上來。同樣地,每一家航空公司一定也有黑名單。 也許有人會在心裡挑戰這個千古名詞:為什麼不能進來的叫「黑」,能進來的叫「白」?這是否在膚色上有什麼暗示?

現在我們公司已經把黑白名單的說法改成 blocked list 和 allowed list。去年我們曾經開會列出洋洋灑灑一整頁應該檢討的名詞──連這麼微小的事現在也在矽谷慢慢發酵中。

「假期快樂!」不讓別人「強迫信教」

種族說完了,下一個就是宗教。

Christmas 在中古世紀,原本是叫做「基督的彌撒」(Christ's Mass)──這完全是個宗教節日。在 1950 年以前的美國、也就是當基督教人口佔 90% 以上的時候,聖誕節就是虔誠的宗教節,這是全民共識。可是對今天美國近半數非基督徒而言,「聖誕快樂」一詞有點強迫中獎之嫌。於是,有人創造出「假期快樂」以確保政治上的正確。

我從來沒有碰過一個非基督徒在乎「聖誕快樂」這個千古名詞,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個購物休息的好機會,改成「假期快樂」似乎有點多此一舉;但政治正確就是不管有沒有人在乎,你都要考慮用詞的中立性。所以在公領域改用 Happy Holidays 其實是一種細心的表現。細心往往必須多此一舉,而且不能考慮成本。

美國 200 多年來在法庭上宣誓,都是手扶《聖經》,但現在這項儀式已修正,宣誓內容也提供宗教及非宗教兩種版本──也就是你可以選擇「宣誓」(oath)或「宣示」(affirmation), 內容會因為你的選擇有不同的用詞。

注意這兩者的不同:「誓」有宗教意義,「示」有法律意義。有些州也開放准許穆斯林在法庭上對《可蘭經》發誓;美國國會現在也已經有穆斯林議員。

這是一個社會走向更包容多元化必經的過程,基督徒朋友們也不必沮喪,這絕對不是一場反基督教的戰爭。現實在變,法律在變,民俗也在變。從前是對的,現在也沒有錯。唯一的差别是我們的視野開闊了,人們看到不同的一面,也尊重這份不同。

下一步的性別平權:給少數人自我認肯的機會

我們寧可讓大多數人覺得多此一舉,也不能拋棄認同極少數人。

再談性別平權──這雖然與標題無關,但也是整體演化的一部分。幾年前我們公司推出了中性廁所,給那些對自己性別不確定的人使用。之後在員工意見調查的問卷上,性別欄也不再只有男女兩種選項,而是 7 種選擇——除了「我不確定」之外,還有個選項是 「時男時女」、「以上皆非」及「關你屁事」。

性別問題,過去主流的社會意識一直是「非黑即白」,到了當代卻多出了 3 倍選項 ──並不是人類性別一夜之間變得複雜了,而是當今的社會在公領域上對於極少數與眾不同的人更加注意與關懷。

上述的公司廁所與性別選項,對於多數員工來說,除了有一點多此一舉之外,甚至有點好笑。但是對少數員工來說卻是一種劃時代的認證。我們寧可選擇讓大多數的人覺得多此一舉,也不能拋棄給予少數人自我肯認的機會。

提出這樣的做法和選項,出發點的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這也跟從 Merry Christmas 改成 Happy Holidays 有同樣的精神。

重點不在聽者是否在乎,而是說者的在乎

回到「聖誕快樂」。近年我特別仔細觀察,朋友、家人或是相熟的同事之間,大家大多還是用 Merry Christmas;可是對於大眾、陌生人,或者必須用白紙黑字表達的時候,人們漸漸開始用 Happy Holidays,也就是私領域和公領域用法不同。

說句實在話,多數聽的人根本不會在乎,不過這件事的重點、也是其中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這樣的改變是出於說者的在乎,而這比什麼都重要。這表示大家開始注意到這個世界有跟你我不一樣的人,我們也要注意到他們的感受,而不能假設他們不在乎。

一個多元的社會最珍貴的推動力,就是對他人感受的洞察力。要在多元化上做假帳其實非常容易,隨便搞個展覽館、舉辦個園遊會請記者採訪一下,都可以敷衍很多人。但這是舞台上包裝過的多元化。

但真正的多元化,是在舞台下給予認同,並給予平等的機會。保持政治上的正確,是洞察周遭不同人的第一步。有了洞察力,才有資格談到第二步的包容,有了包容才有資格談第三步的多元化。這些都要從台下開始一步一步地做。

一點細心,就是邁向多元文明的一小步

我們在各方面都鼓勵多元化的同時,是不是也做到在政治名詞上多此一舉的細心 ,作為我們跨出的第一小步 ?

如果你也要跟著潮流改用 Happy Holidays,請記得 Holidays 是複數,要加 " s ",因為這一句道賀在天數上也得謹慎,必須包括除夕和新年,否則繞了半天,你還是「只道賀了聖誕節」。Happy Holidays 不僅代表了 Merry Christmas,還外加 Happy New Year,所以算是一石二鳥、一舉兩得,在效益上也算是好投資。

祝大家「假期快樂」!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為什麼在美國,有人開始不說 Merry Christmas,改說 Happy Holidays ?》,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10 個可能會讓你「滿頭問號」的英國聖誕節傳統

在講求平等的美國,高學歷女性為何仍然低薪?從身邊友人的案例說起

作者簡介:

鱸魚,那年厭倦了當代名著翻譯工作,看著別人都往矽谷跑,沒跟著上這艘船總覺得不放心。不得已只好出國改唸電腦,到了矽谷做了工程師。糟糕的是竟然做得還很成功,不知不覺就吃了一輩子的科技飯,後來也懶得再改了。現在吃飽、吃膩了,只能回頭拚命補一些當年想做而沒做的事。創作、玩音樂、騎登山車把自己搞得很累、探些愚蠢的險,都列在清單上。工作履歷倒挺誘人的,但生命履歷稍嫌空白了些。 所以只要跟工作無關的都充滿無限的熱忱,想趁著太陽下山之前,把生命搞得更豐富一點。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網友在熱議什麼?
Google年度關鍵字「翻譯」 奪第一
高中生書包滿滿「榮譽勳章」網:走路有風
誤把脫毛紙當退熱貼 陸女睡醒崩潰
慶交往5周年吃哪家?鄉民看名單:想分手就說
怕尾牙「被灌到吐」內行曝神招:沒失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