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留學】香港最高學府,真的很國際化嗎?

作者:JT/換日線專欄

隨著國際化的風潮日益加速,各國無不投入大量資源提升國內經濟、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國際化程度,而大學高等教育作為一個培育國家人才以及厚植國家研究能量的關鍵教育階段,更成為近年來世界各國國際化的重點發展項目之一。然而,國際化到底代表著什麼?以及,筆者目前求學所在的國際化世界排名第一的香港大學,真的國際化嗎?在此篇文章中,筆者希望能以自身在港大求學的經歷,帶領讀者探討上述議題。

數據看港大》學生組成「亞洲化」

筆者目前所就讀的學校 ── 香港大學,根據 2021 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在國際化排名中奪得了世界第一;而另一所香港的著名高校 ──香港中文大學,國際化排名也僅低於港大和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之後,位列第三。

先不論近年來此類大學榜單排名依據為人詬病,以筆者在港大學求學這兩年的經歷,也確實能夠在校園中接觸到一些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同學與教職員,平時也會在校園中和課堂上聽到人們以英語和其他各式語言溝通交流。然而根據以上的世界排名以及筆者的校園經歷,港大真的具有世界排名第一的國際化水準嗎?筆者認為並非如此。

以港大國際學生與本地學生人數的數據分析,在 2019 - 2020 學年,港大共有17,234位本科生,其中香港本地學生共有13,181人, 國際學生(不包含交換生)則為4,053人,國際學生占 23.5%。而國際學生中,中國學生則有1,874人,占國際學生總體 46.2% 和全體本科生的 10.8%,可謂國際學生中最大的學生族群。

另外,在港大的國際學生中,扣除中國學生,其餘學生也多來自其他的亞洲國家。根據 2019 - 20學年的數據顯示,來自其他亞洲國家(扣除中國)的學生占國際學生人數 40.8% 和全體學生 9.6%,來自紐澳、歐洲、北美、中南美和非洲的學生僅共 525 人,占國際學生人數約 13%、本科生總數 3%。

根據以上數據,港大學生的國籍比例可粗略劃分為:香港 75%、中國大陸 10%、其餘亞洲國家 10%,以及其他5%。此外,與本科生學生國籍的「多元」相比,港大的碩士生組成更顯狹隘。2019 - 20 學年的數據顯示,港大共有13,395名碩士生,其中,國際生 6,810 人,占碩士生總數約 51%;然而,中國學生卻有 5,485 人,占了國際生中約 80%。根據以上數據,港大的碩士生可分為香港本地生 49%、中國學生 41%,以及其餘國家 10%。也就是說,根據世界大學排名,港大雖貴為國際化程度排名世界第一,然而,其學生組成卻多以大中華地區和亞洲學生為主,並非真為國際化,或許改稱「亞洲化」較為合適。

課堂看港大》小組討論少用英語溝通

或許有人會反駁:以學生來自的國家地區來判斷一所學校國際化與否並不恰當,畢竟國際化一詞的定義莫衷一是,並無一個準確的判斷依據。然而,以筆者在港大親身求學的兩年本科經驗來說,港大以香港、中國、韓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國家為主的學生群體,確實有其與國際化自相矛盾的地方。

首先,以學校課堂的經歷為例,由於港大本科生多為亞洲學生(特別是東亞),或許是受從小身處的教育系統影響,港大不同國家的學生間較少學術討論和交流,而是習慣填鴨式教育般以做習題和考試為主。然而,此種教育系統卻無法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彼此交流激盪,與國際化講求的不同國籍、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學習不同的觀點,有著落差。其次,即使學生間彼此交流,由於學生多來自亞洲,文化背景與看法較為相近,在溝通、討論上也比較無法帶給彼此跳脫亞洲觀點的想法。最後,筆者認為港大課堂上與國際化相差最遠的,是不同國籍學生間溝通的語言問題。

雖說港大官方語言明定為英文,而港大學生也多來自國際學校抑或是英語教育程度高的國家與地區,照理說學生間流利的英語溝通應是駕輕就熟。然而,或許是貪圖便利,在小組討論或是團體作業中,學生間常常以非英語來溝通,倘若小組成員來自同一國家,此種做法絕無不妥;然而,當小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而某個國家成員占多數,且這些多數人開始使用母語溝通時,小組中的少數成員往往如鴨子聽雷般有聽沒有懂,有著溝通障礙。

這種既不包容也不尊重的展現,筆者也親身經歷過,在號稱國際化水準一流的港大有如此情形,確實讓人有些出戲。

校園生活看港大》外籍學生難融入本地社團

除了學習方面不夠國際化以外,筆者認為港大的宿舍生活以及課外活動也與港大自我讚揚的國際化有著不小落差。港大的官方社團,港大的學生社團(Student Society)共有數十個,然而,作為一個國際學生的我,這些社團卻一個也無法或是不想參加。

以筆者的認知,這數十個學生社團的成員絕大部分都是香港人,平時的社團活動都是以廣東話為溝通媒介,雖然香港人的中文和英文水準尚可,然而筆者大一親身參與宿舍壘球隊和香港大學學生會行社(The Rambler’s Club, HKUSU)的活動,香港人對於粵語無法達到能夠溝通通程度的外國學生都是採取迴避的態度。平時在活動裡並不會主動接觸國際學生,即使國際學生主動接觸,也會態度較為冷淡,在使用英語溝通時也是敷衍兩、三句後便迫切的結束對話,然後轉身和其他香港本地學生雀躍的用廣東話開啟另一段對話。

也或許因此,港大的國際學生們普遍並不參加香港人占多數的學生社團,也有國際學生創建了港大國際學生社團(International Society HKU),在自稱國際化的港大校園中,竟有著國際學生另外創建 “ International Society ” 的情形,也是個特別的情景。

雖然港大的國際化與否確實有其討論空間,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作為港大國際生之一的我,或許也是阻礙國際化的元凶之一。自從大一在課外活動以及課堂的負面經歷後,我在大二除了花更多時間做自己的事情以外,便是幾乎只和幾個台灣朋友來往,鮮少與香港本地學生以及其他國際生有除了課業以外較深的交流。站在本地生以及其他國際生的角度,我冷漠和迴避的態度或許也讓他們無所適從。

倘若港大學生人人都以過去的負面經歷當作不主動且積極地與其他國家的學生交流的藉口,整日只與來自相同國家與地區的同學互動、躲在舒適圈內足不出戶,那港大國際化與否這個議題顯而易見地,會是學生們做出個人選擇後必然導致的後果。

台灣的大學國際化嗎?

以筆者上述詮釋來看,港大國際化程度絕非世界排名第一水準,也有許多需要加強的地方。鏡頭回到台灣,雖然筆者並非在台灣的大學求學,不知台灣的大學校園是否國際化,然而,在採訪了幾位台灣大學以及清華大學的朋友後,筆者認為台灣的學校也如港大一樣,並無達到國際化的標準。先不論兩所學校的外籍生數量,根據筆者朋友描述,兩所大學的台灣學生與國際學生平時在課堂上與課外活動中也鮮少互動交流,雖然兩個群體在同間大學中求學,亦是同學關係,彼此卻似互不相干,站在台灣人的角度,這真的是我們要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嗎?

「國際化」一詞近幾年十分熱門,大到國家政策走向、小至個人討論議題,總是能成為社會的目光焦點。然而,「國際化」這 3 個字並無標準定義,每個人的解釋也不同,而筆者在香港求學兩年後,認為的國際化則是「保持開放的心胸,以及透過具體的行動了解並包容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達成尊重彼此的態度」

但願人人都能持有如此態度,讓國際化一詞不再只是流於政策中空泛的宣傳標語,或是人們口中為顯自身高尚的字眼話題,而是生活中處處能見。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台灣學生在港大:香港最高學府,真的很「國際化」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美國學生,你們沒有比較聰明:關於教育,我有話要說
「全世界最國際化的高中」來了:貴族學校?哈佛直升班?UWC 給臺灣教育的啟示

作者簡介:

JT,我在香港天氣晴,目前座標東方明珠,喜愛旅遊與學習外語,也熱愛台灣與這片土地上的人。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