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職涯】從事藝文工作就注定低薪、窮忙嗎?

作者: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

換日線讀者來信:

郭所長您好,想請問若是對於藝術文化產業、策展等領域有興趣,並想以此為未來職涯發展的方向,但非相關科系背景畢業,您會建議從哪裡切入呢?

在臺灣,藝術文化產業的薪資相對不高,若確定這是自己抱有熱忱的工作,又該如何平衡現實(生活品質)與理想呢?以及您認為什麼樣特質的人適合進入該產業?謝謝!

讀者 沁涼的蘋果 敬上

作者回覆:

很開心收到這位讀者的提問,這些問題一直是許多非藝文科系畢業,但想投入藝文相關產業的人,最常見的疑問。希望透過這封回信,可以替對藝文產業、策展等領域有興趣的人釐清一點頭緒,進一步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涯路徑。

由於藝文產業及策展領域涵蓋的範圍相當廣泛,前者更包含了博物館、美術館、視覺設計、表演藝術、圖書出版、影視動畫、文創產業等各類型事業。其中,單一類型事業,例如博物館,會因為每所博物館的類別、經營方式或團隊規模的實際情形而有所不同,也可能隨著時間改變而調整,因此,以下先就我個人目前所知的部分來回答:

非專科背景,該如何投入藝文產業?

正如前述提到,藝文產業和策展工作非常多元、多樣,需要來自各方專業領域的從業人員,因此即使不是從相關科系畢業,仍可以成為藝文產業迫切需要的人才。

以博物館領域為例,博物館的經營涉及各個層面,大致涵蓋以下幾大類,包含但不限於:

  • 教育推廣

  • 展覽策劃

  • 典藏研究

  • 設備管理

  • 建築養護

  • 文創開發

  • 公關行銷

換句話說,營運博物館的團隊涵括了各式各樣的專業職能,不只是修習「博物館學」的人才能進入博物館工作。同時,也會因為各個博物館的種類不同,而需要不同的研究人員。

其中,許多博物館的「展覽策劃」多由研究人員進行,舉例來說:自然類的博物館會需要動物學家、地質學家、礦物學家、植物學家、古生物學家,甚至是科學家;歷史類的博物館,則需要與藏品有關的藝術史學家、人類學家。這也顯示出策展不是仰賴專門的「策展」科系,而是不同背景的專業,造就了策展的專業。

藝文產業中各個行業也是如此,尤其近年來,藝文產業跨界、跨領域合作已蔚為風潮,專業涉足數位科技、機械電子、影視動畫等等。此外,隨著藝文產業發展愈加成熟,也需要和商管、財金、法律等這些領域跨界合作。

總結以上,我建議先觀察自己有興趣的藝文產業,並從中找到自己能發揮所學或所長的職位,以此作為切入點;不過,如果有明確知道自己想從事的工作內容,也可以透過累積實務經驗──例如志工、實習,或進修、增加相關背景學識──來作為進入自己心儀藝文產業的敲門磚。

臺灣藝文產業薪資不高,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

根據藝文產業事業類型不同,會有不同的薪資待遇。乍看之下,或許普遍都有薪資低廉、工時長、工作量多、假日加班等狀況,身為一位文化勞工,彷彿只能依靠熱情和理想才能走下去。不過,在此並非是要勸退你,也非理所當然地鼓吹「窮的只剩下理想,還要甘之如飴」,而是鼓勵你先了解自己有興趣的工作產業概況,再進一步思考現實與理想該如何平衡。

首先,藝文產業的薪資低廉是相對,不是絕對。根據 2022 年 7 月的相關報導,全臺約 6 成藝文工作者月收入不到新台幣 3 萬元,雖然這過半的比例令人憂心,卻也顯示仍有機會能尋求高於基本工資的工作。

再者,假日加班的情形多與藝文產業的性質有關,像是:表演藝術、博物館、美術館、視覺藝術等展演活動,多會選擇於假日或連續假期舉辦,以服務更多的群眾,並讓努力耕耘的成果被更多人看見。

另一方面,工時長、工作量多的情形,則因國內藝文產業大多規模較小,人員編制精簡,使得不少從業人員的工作量較大。有時候為了盡善盡美、希望呈現最好的一面給觀眾,而在佈展、排演或是規劃設計上做加強,因此連帶增加了工時及工作負荷。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不少對藝文產業有興趣的人,也正是因為在自己空閒或假期之餘,接觸到這些他人努力的辛勤成果,深刻感受到藝術文化的美好,進而決定加入藝文產業的行列──這種認真看待自己喜歡的藝文事物,並且分享給更多人一同欣賞的感動,是作為藝文產業從業人員所特別擁有的,能在現實中實現的一種「理想」。

我相信真心做自己喜歡、有熱忱的工作,能帶來的正向生活態度和成就感,是用任何金錢都買不到的。同時,我也認為,熱忱能為你的工作加薪,這個「加薪」不只是實質的金錢,也可能是抽象的價值──或許是工作上的薪資提升,也可能是工作之外的額外收入,甚至是成就感增加所帶來的精神和心靈富足。

最後,關於理想與現實的平衡,興趣固然很重要,現實的麵包也不能全然捨棄。

當然,為了錢去做工作會很辛苦,然而低薪和窮忙也會消磨熱忱與理想。因此,要取得平衡,除了考慮有沒有興趣之外,也要能想像自己想從事的工作 5 年內有沒有發展性。如果覺得前途茫茫、或很快就能看見學習及成長的極限,那就要思考這份工作是否值得你繼續投入,因為這將可能消磨掉你珍貴的熱情。

我認為現實和理想不一定是光譜的兩端,也不會是沒有交點的平行線。職涯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或是非題,而是可以自己創造答案或雙贏的選項。

我們時常用他人的例子來作為自己的預測值或期望值,卻往往忽略了每一個人的能力與潛力大不相同,自己其實能夠創造和別人不一樣的機會與可能,永遠都不要小看自己所蘊藏的能量。

哪些特質適合從事藝文產業?

談到進入藝文產業,就要提到適合這產業的人應該具備的特質。首先,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喜愛藝術文化的「熱忱」,這個熱忱能夠帶領與支持你在工作的路上走得更遠、走得更久,也更能樂在其中。再者,不同的藝文事業類型,需要的從業人員特質當然也不同,不過基本上,都需要具備「細心」和「樂於溝通」這兩項特質。

藝文產業的工作性質,像是策展,不可避免地需要接觸龐大複雜的行政文書和現場工作,例如:

  • 策劃展覽架構

  • 規劃展示空間

  • 聯繫合作單位

  • 選擇與借調展品

  • 包裝運輸

  • 確認展板文案

  • 籌辦開幕儀式

  • 媒體貴賓聯繫

上述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能要由策展人員包辦處理,這些皆要「細心」應對,避免出錯。

同時,也因為細心,才能更加細緻、全面地考量這些過程,提升成果的整體精緻度,更能順利地完成任務,並呈現出最佳質感。

談到這裡可以發現,光是策展的「概略」工作項目,每一個提到的部分都涉及大量的團隊合作、溝通協調,而且許多流程都是邊談邊進行、邊談邊確認,有時候談好了還可能會變動或取消。因此,必須不厭其煩地討論協調,才能讓展覽工作穩定的進行。

而上述不單只是策展工作才有的現象,藝文產業中的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也是如此。藝文產業每日的每項工作都會遇到許多人,不僅有團隊內的同事,也有外部的夥伴,所以具備「樂於溝通」的特質,可說是藝文產業必備的要項之一!

希望以上這些回答有解決到你的疑惑,也祝福你能早日進入心儀的藝文產業,並且在現實與理想中取得美好的平衡。

備註:本文刊載於換日線冬季刊,更多後疫情時代的留學故事與趨勢,請參考《這一次,換你大膽走出去——給所有人的留學指南》。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作者通信/季刊限定】藝文產業窮忙?非本科系難入門?博物館館長分享如何平衡現實與理想》,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沒有「天職」怎麼辦?工作十年、換了 N 個產業的我,學到的一件事

留學英國、貢獻金門,博物館館長郭怡汝:「美的事物過目即忘,黑暗歷史卻能帶來思想衝撞」

作者簡介:

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於台灣文化資產與博物館界工作多年,後來到了英國深造進修,訪踏世界各地。認識到全球脈動的瞬息萬變,以及先進國家掌握趨勢所擁有的知識力量,希望將國外藝文第一手消息帶入台灣,拋磚引玉並帶動更多的想法與漣漪。 經營「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臉書專頁,提倡知識共享,隨興分享國外博物館和文化相關新聞、社論與展覽等消息趣事,也探討一些時事的藝文議題,歡迎一同分享和討論交流,來個輕鬆的 Bar 式聊天。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