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邱瑀庭】器官捐贈,傳承生命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邱瑀庭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研究生、社工師、大九學堂二期學員

近期本土疫情嚴峻,看著每天更新的死亡人數,那對筆者來說不只是一個數字,而是好幾個家庭的天人永隔,上週筆者的曾祖母剛出殯,筆者到殯儀館後有感而發,深刻感受到應珍惜生命的存在,同時也在想是否能讓逝去的生命更有意義。回想到大學時期的一些關於生命的課程,像是醫師與生死、臨終關懷等等。其中提到「器官捐贈」筆者認為是一個相當有意義且值得深入討論的議題。

筆者接觸器官捐贈也有一段時間了,並曾經到海外宣傳過。早期臺灣社會民眾真的很排斥聽到類似的話題,或是直接逃走,但最近我感受到臺灣的進步與改變,許多人會為了想了解,停留1、2分鐘來聆聽說明,真的讓我們很感動。或許整天下來沒有人簽署,但願意給我們機會聆聽解說我們就會很開心了,多一分了解對於等候移植者來說都是一個機會。

依稀記憶中第一次宣傳帶著忐忑的心面對民眾,意外地擔心是多餘的,熱情的民眾還會想多索取一份小禮物邀請親朋好友一起來聽,真的很可愛。印象深刻的還有一對恩愛的老夫妻,他們沒有袋子能夠帶禮品回家,竟然說要送給我們工作人員,當下趕緊想辦法幫他們解決,給了他們一個小盒子,當看到他們帶著滿意笑容離開的背影時,心中也跟著溫暖了起來。

所謂器官捐贈是當人結束生命,選擇延續他人生命的愛心行動,是一份「生命的禮物」,把身體的部分捐贈給有需要的病人,或捐贈給學術單位作研究用途。器官捐贈移植手術可幫助器官衰竭的病人因他人的大愛而重獲新生。器官捐贈海報上常見的主角器捐小熊名為小麥熊,「小麥熊」左邊的紅色愛心為他的特徵,小麥熊是一隻修補過心臟的小熊,小麥就是麥穗的意思,麥穗落地會長出新的麥苗,有生命傳承的意義。以下就來作一些介紹,讓讀者們更能認識器官捐贈的內涵與意義。

【器官捐贈分類】

圖片來源:作者製作
圖片來源:作者製作

器官捐贈有許多分類,有屍體捐贈與活體捐贈。此外,若器官不符合這兩種捐贈標準,另外還有一種方式—大體捐贈。屍體捐贈是指當一個人判定腦死後,將身上良好的器官或組織,以無償的方式,捐贈給器官衰竭急需器官移植的病患,讓他們能夠延續生命,這是一種傳承生命的真諦也是尊重生命的行為表現。而活體器官捐贈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願意在不影響自身的健康的前提下,捐出自己的一部分器官或組織,提供親屬或配偶作為器官移植。大體捐贈則沒有直接讓其他人延續生命,而是將自己的遺體提供給醫學大學之學生解剖教學研究之用。

【器官捐V.S組織捐】

圖片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圖片來源:作者自行製作

上述提到器官捐贈有許多分類,器官捐贈的項目也包含器官類及組織類,器官類顧名思義就是指心臟、肝臟、腎臟、肺臟、胰臟、小腸等器官。而組織捐則是指眼角膜、骨骼、韌帶、皮膚、血管、心瓣膜、氣管、軟骨、肌腱、骨髓等身體組織,現今社會上普遍熟知的捐髮,也是屬於組織捐的一種。

【器官捐贈條件】

當一個人瀕臨腦死,考量傳染性疾病之危險,醫療專業人員將評估其生理狀況及各器官功能,以確認此人是否為一位適合的器官捐贈者。時常有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患者尋問捐贈問題,許多等候移植者亦有B型肝炎或是C型肝炎,只要器官功能良好,有B、C型肝炎的捐贈者是可以捐贈器官給有B、C型肝炎的等候者的。一般癌症患者並不適合捐贈器官、骨骼和皮膚,但若是淋巴癌、血癌、骨髓癌和涉及眼睛惡性腫瘤以外的癌症患者,過世後是可以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的。

器官捐贈這個議題在社會上也被討論許久,早期臺灣社會一直存有人死留全屍的傳統觀念,因此過去不少人相當排斥器官捐贈,但之後隨著相關政策上路,器官捐贈也越來越被社會所接受。捐贈延續生命這件事不只局限於死後的身體器官,現今社會對於「捐贈」的概念也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像上述提到的捐贈頭髮、血液等都是很好的方式,若你害怕針也害怕手術,也考量到近期因疫情緣故,有更多時間可以待在家,可以選擇更有趣的方式,漸凍症協會於2019年推行的「聲音銀行」計畫,可以捐贈聲音,透過語音合成系統保存聲音,社會上也越來越多種「捐贈」方式讓人們傳承生命的意義。

雖然疫情造成了許許多多的不方便,卻也讓我們彼此更緊密,回到家中有更多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也因為遠距工作或遠距上課聯繫了許久不見的朋友,使我們更加珍惜每個「生命」的存在,謝謝看完本篇文章的你,相信你的了解與支持,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多了一份活下去的希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