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陳少甫】2024台灣總統大選的走向、戰略和未來前景想像

2020大選進入倒數計時,蔡陣營今晚表示,總統蔡英文、副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原規劃要陪同民進黨立委候選人站路口拜票,但考量維安及民眾上下班時間,將採取到場幫立委候選人加油打氣方式,致意後便離開。(資料照)
圖片來源:中央社

藍營對現實的認識,少數人仍活在十幾年前,以為台灣藍大於綠,或者認為藍綠之間是平衡的、五五開的,只是會隨雙方的候選人優劣而消長。這些看法都脫離了現實。

比如認為,當韓國瑜以離開高雄市民的方式參選總統,加上韓國瑜競選團隊的能力不足,從庶民的方位嚴重得罪知識藍,兩岸政策的自我定位混亂,加上主動和郭台銘在總統初選過於激烈的纏鬥,再加上長達半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衝擊,才導致蔡英文創歷史紀錄的大勝。

藍營要有幾點基本的認識,首先,台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如果將投票選民全部計算在內,事實上都是綠大於藍,這一點已經沒有爭議毫無疑問。因此,所有的選舉戰略,除地方縣市議員的層級外,全部都要以綠大於藍的角度來切入。

既然是綠大於藍,藍營從總統到立委的選舉,國民黨每一次迎戰綠營,都是仰攻,都是弱勢,未來不再會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安全選區,只有相對不艱難的選區。這是最基本、最核心的態度和立場的設定。

台灣並不存在真實意義的自由派,只有強度不同的保守派,只有反中或者反中共濃度不同的台灣人;從選票的分配看,自由派和親中都是不具左右大局能力的少數,少數不一定不關鍵,但台灣人天性保守。

然而,縱使民進黨從來就並未將左派思想當作真實的價值和信仰,所有一切只為選舉,但左派議題如環境保護或者性別,卻隨著民進黨將左派思想作為擊潰國民黨的工具操作,意外深植在台灣社會的人心。

這種結果,讓民進黨在執政後,為獎賞支持者的貢獻,給予了選擇性的回饋,而公民社會也以有限的力量,與互為表裏的民進黨產生一定強度的對抗關係,比如同性戀伴侶的權益、兩性平權和珍愛藻礁守護環境的環保議題。換言之,意外深植人心的公民議題,成為藍綠政黨在選舉時無法忽視的重要問題。

台灣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揭開反中反中共的浪潮,再隨著北京宣告兩岸共商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香港反送中事件,武漢爆發新冠肺炎,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尤其2020年美國川普政府轉為激烈對抗中共的態勢,2021拜登延續川普的扼制中共的政策,使得反中反中共從台灣議題升級為國際議題,世界已正式進入21世紀新冷戰時代。

如今再去爭論世界是不是冷戰結構,只剩下學術圈的定義問題,現在及未來都已經在新冷戰的框架下;既是新冷戰,自然就不同於二十世紀美蘇爭霸的冷戰樣態,台灣人和地球人都處於適應新冷戰的環境中。在新冷戰的世界,既存在國與國、集團與集團之間的相互合作,也存在國與國、集團與集團間的相互激烈競爭和激烈衝突,世界不再為非黑即白的兩極分化對立。

從結果來看,美國在川普政府想方設法下,仍無法壓制威權中國的崛起,反而因川普的橫行霸道,嚴重傷害美國和歐亞傳統盟友的信任關係。接棒川普的拜登,已無法修復和歐洲的互信,歐盟為主的歐洲,和中國也是合作又競爭的關係。

反觀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強權,面對已經看到的武漢封城後,無所作為,川普政府的高層寧可拋售股票作空股市以自保,也不願說真話保護美國人民的健康和性命。美國和歐洲在面對新冠肺炎時的狂妄自大,造成難以計數的死傷。美國政治的兩極分化已無法處理,美國社會的分裂已無法修復,亞裔在美國成為種族歧視的高危險群體。

從今年看未來三年,台灣社會有兩種可能的前景,其一,民進黨為操作新任總統候選人的選舉,無論代理人是蘇貞昌、賴清德亦或鄭文燦,反中保台都是唯一的選舉議題,只有反中牌,才能掩飾內政的治理上的荒腔走板和一蹋糊塗。屆時,隨著總統選舉的日期越接近,街頭的反中示威遊行層出不窮,媒體傳播的反中宣傳也將更趨瘋狂。

另一種可能的台灣前景是,民進黨固然以反中作為選舉主軸,但台灣社會及人民眼見國際政治間反反覆覆的殘酷現實,和美國完全無法保護遠在天邊的台灣被深刻的體認,威權中國仍強勢崛起,無法阻擋。屆時,台灣社會和人心,勢必會被一種無力感和無奈感所籠罩,我們依然會看到民進黨人喊得聲嘶力竭,但社會氣氛卻異常冷淡,民進黨只能催出綠營的固定支持者。

2024,代表國民黨的就是趙少康,趙少康將和韓國瑜、朱立倫、江啟臣、連勝文齊心協力,雖然黨主席選舉和總統初選會有諸多紛擾,政治新聞會有各種半真半假的傳聞八卦,但藍營最終有七成的機率完成整合,共同迎向2024的選舉。其中任何政治人物如果私心過重,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淘汰。

2024的總統和立委選戰,將是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在中國議題上,務實和務虛的對決,有限競爭和無限對抗的對決,小型蟑螂集團和巨型蟑螂集團的對決。藍綠對決結果,將深刻影響台灣的前途命運,決定台灣在新冷戰下的自我定位。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