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揭仲】俄烏戰爭為何遲遲無法平息

圖片來源:Reuters
圖片來源:Reuters

《奔騰思潮》授權全文

作者:揭仲 /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俄烏戰爭即將屆滿一週年。然而,在戰火造成雙方各有超過十萬名官兵傷亡,另外導致烏克蘭平民至少二萬人傷亡、一千七百萬人流離失所、被迫前往其他國家躲避戰禍,和超過千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後,卻仍無平息的跡象。

戰火之所以遲遲無法平息,主要原因之一,是短期內雙方都無法累積足夠的軍事力量,以便在戰場上達成政治領袖所設定的作戰目標。

俄羅斯的作戰目標

就俄羅斯而言,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戰發動前,是希望在政治上能以一次大膽的軍事行動,迅速拿下基輔與哈爾基夫等主要城市並瓦解烏克蘭武裝部隊的抵抗意志,促使親西方的澤倫斯基政府流亡或垮台,然後代之以親俄的政權;同時在過程中凸顯西方的無能為力,使烏克蘭民眾對西方死心,確保烏克蘭在戰後能成為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在領土野心部分,莫斯科除了想併吞全部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地區,研判也打算併吞亞速海北岸至聶伯河北岸部分地區;除了打通克里米亞經亞速海北部連接俄國本土的路上交通,還要重新開放北克里米亞運河,徹底解決克里米亞半島的供水問題。此外,莫斯科也可能想將包括奧德薩在內的黑海北岸一帶納入掌握,來恢復俄羅斯對黑海的控制。至於基輔與哈爾基夫等其他佔領區,應該會在親俄政權建立後陸續歸還,以減少佔領成本、樹立親俄政權的正當性,並作為和西方國家修好的起手式。

其中,北克里米亞運河的開放,對鞏固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統治尤其具有重要性。當2014年3月俄羅斯兵不血刃地佔領克里米亞半島後,基輔政府就在同年5月用攔水壩,截斷北克里米亞運河通往克里米亞的水流,導致克里米亞半島百分之九十的供水被切斷。不僅使克里米亞長年處於供水危機中,也讓俄羅斯需付出高額的成本,才能維持當地的民生與經濟發展。

然而,當戰事發展不如莫斯科的預期,甚至俄軍被迫從基輔等地狼狽撤退,入侵作戰的主要政治目標註定無法達成後;不願或不能認輸的莫斯科當局,就只能繼續緊抓併吞頓內次克全境、盧甘斯克全境,與亞速海北岸至聶伯河一帶地區的作戰目標,至於黑海北岸則已放棄。

但即便是這個「縮減版」的作戰目標,仍舊超過當前俄羅斯軍事實力所能負荷的程度。

俄羅斯的軍力難以實現作戰目標

倘若俄羅斯扶持親俄政權的目標成功,則在後者的合作下,俄羅斯只需動用少數的軍力搭配俄裔民兵,就能確保對這些新併吞地區的控制。然而在烏克蘭政府仍由親西方勢力掌控的情況下,俄軍別無他法,只能在這條沿著頓內次克、盧甘斯克與亞速海北岸至聶伯河等地,全長約一千三百公里的「倒L型」前線處處設防,應付由北約各國協助訓練並裝備的烏克蘭武裝部隊。

在去年2月24日入侵作戰發動前,俄軍地面部隊,包括陸軍二十八萬人與空降兵軍四萬五千人,合計不到三十三萬人,實際進入烏克蘭的作戰部隊僅約十五萬人;即便加上親俄民兵與其他輔助部隊,烏克蘭境內的俄軍地面部隊總數也不超過二十萬人。

如今根據烏克蘭國防部的說法,俄軍在經過幾波非正式的部分動員後,未來數周可動員的地面部隊總數約三十到五十萬人;雖然在總兵力方面已較去年入侵作戰發動前為高,但扣掉本土防衛所需的兵力後,相較於長達一千三百公里的「倒L型」前線,仍舊顯得捉襟見肘。讓情況雪上加霜的是,這些新編組的單位因為新兵過多、受過良好訓練的幹部不足與裝備較舊,戰鬥力與作戰效率遠遠不及在入侵作戰前期所消耗掉的部隊。

更何況,烏克蘭武裝部隊在經過幾波動員後,包括國民警衛隊和國土防衛部隊在內,總數已超過在烏克蘭境內的俄軍。時任烏克蘭國防部長的列兹尼科夫(Oleksii Reznikov),在去年7月接受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訪問時,就宣稱烏克蘭正規軍兵力已達七十萬,加上其他輔助部隊,武裝部隊總數已有百萬之眾。

在國防工業方面,由於俄羅斯迄今仍未實施總動員,使武器裝備的生產速度趕不上戰爭的消耗。以俄軍對烏克蘭後方與民生基礎設施所發動的巡弋飛彈攻擊為例,俄軍在每次攻擊之間,往往需等上二到三個星期,才能累積出一定數量的飛彈來發動攻擊。儘管如此,在最近的三個月中,俄軍每次攻擊所發射的巡弋飛彈數量也還是很有限,少的時候只有二十三枚,最多也僅約七十枚。

一言以蔽之,俄軍現有的實力與資源,短期內難以在戰場上達成政治領袖所設定的作戰目標。

烏克蘭的作戰目標

至於烏克蘭的作戰目標,在基輔、烏克蘭東北部、哈爾基夫,乃至赫爾松等地俄軍相繼撤退後,澤倫斯基政府已多次宣示要將俄軍從烏克蘭全境逐出;這不僅包括戰前由親俄勢力所控制的部分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地區,也包括2014年被俄軍佔領的克里米亞。

儘管北約國家對烏克蘭部隊在訓練、武器裝備、C4ISR與後勤等方面,提供大量的支援;但光靠烏克蘭自身的武裝部隊,想在短期內達成將俄軍逐出烏克蘭國境外的目標,恐怕也極為困難。

烏克蘭的軍力難以實現作戰目標

首先,在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的俄軍,離戰前俄羅斯的國界不遠,後勤支援相對容易;加上這些地區早已陣地化、甚至要塞化,要在短期內將俄軍逐出的難度極高。

其次,雖然目前在亞速海北岸至聶伯河一帶的俄軍,因為有部分單位被抽調至盧甘斯克,支援俄軍在當地所發動的局部攻勢,以致兵力較為稀薄;使這個地區有可能成為三月底、四月初,地面泥濘程度改善後,烏克蘭武裝部隊反攻的目標;且屆時由北約各國所支援的各式主力戰車、裝步戰鬥車與自走砲,預料也將投入戰場。

但就算烏克蘭在這個地段的攻勢獲得初步成功,當烏軍嘗試進入克里米亞時,許多後勤支援方面的問題就會一一浮現,拖慢烏軍進攻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雖然烏克蘭能從北約各國獲得許多重型武器;但對這些來自多個國家、型號不一的裝備,烏克蘭自身並無足夠的後勤維修能力,多半還是得仰仗提供支援的北約國家。因此,這些由北約支援的重裝備,一旦遭到某種程度的戰損或故障,就可能會被迫長期脫離前線,後送至烏克蘭西部、甚至送回支援的北約國家處理。

換言之,這些裝備北約先進武器的烏克蘭部隊,於初抵戰線時固然有可觀的攻擊力;但在經過一、二場激烈的戰鬥後,整個單位的戰力就可能因為重裝備無法獲得有效的維修而快速下降;使烏克蘭部隊很難透過一連串持續不斷的攻勢,於短時間內達到政治領袖所設定之殲滅大部俄軍、收復所有失土的作戰目標。

韓戰模式

因此,在俄烏雙方短期內都無法累積足夠的軍事力量,以在戰場上達成政治領袖所設定的作戰目標,外交上又找不到雙方都可接受之政治解決方案的情況下;雙方之間的戰火恐怕短期內難以平息。

或許要等到雙方都已精疲力竭時,才有可能比照韓戰的模式,由雙方所派出的軍事代表簽署《停戰協定》,約定自某一時間點起立即停止敵對行動,並約定在協定生效後一定日期內交換戰俘,進入理論上仍處於戰爭狀態,實際上卻可能長時間無交戰行動的狀態。

這也意味者,俄烏雙方在經過長時間的戰鬥、付出重大的人命與經濟代價後,卻沒有任何一方能達到政治領袖所設定的作戰目標。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