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繼續「責任制」—雙薪背後的台灣超人媽媽

Pretty young mom talking on the phone while working with the laptop on the bed with little girl sleeping soundly beside her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文:Yahoo奇摩新聞編輯團隊

你可曾想過,或許有朝一日,歡慶母親節的人們將越來越少?在少子化的全球趨勢下,這並非空穴來風的城市怪談,反而可能變成指日可待的未來。

尤其台灣,自2003年起被聯合國列為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十個國家之一,總生育率(15~49歲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屢屢徘迴在1上下,多年不見起色。2019上半年,首度出現人口結構的死亡交叉線,今年1月隱憂再現,出生人數(12,510)再度低於死亡人數(14,673),「人口負成長」延續至今年3月,敲響社會發展警鐘,引得歷任總統振臂疾呼:「少子化是國安問題。」

2019年3月至20203月全台出生數與死亡數,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2019年3月至20203月全台出生數與死亡數,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儘管政府積極帶頭「催生」,祭出生育津貼、育兒補助、多胎獎勵等利多政策,同時推動職場友善育兒,如孕婦工作權、育嬰留停等,一番努力卻猶如擲石入水,生育率持續低迷不振。深究背後原因,不外乎獎勵杯水車薪,遠追不上逐年飆升的通貨膨脹與遙不可及的高房價,想生還得掂掂荷包才行。

女性勞參率逐年上升 雙薪背後的超人媽媽

根據衛生福利部調查,擁有小孩的家庭月支出平均約5萬元上下,代表收入多過於此才足夠儲蓄。雖說窮養、富養各有人在,然而單薪風險高,加上女性意識抬頭、教育程度提高,婦女勞動力參與率逐年攀升,雙薪家庭已成台灣社會常態。根據勞動部統計觀察,女性勞參率(註)逐年上升,108年攀至平均51.39%,與男性差距日漸縮小。

註:勞動力參與率,是指勞動力占 15 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勞參率(%)=勞動力/15 歲以上民間人口*100

曾因育嬰假二度進出職場,雙寶媽Ivanka表示,自己從未興起辭職念頭,除了分擔家計外,也捨不得離開經營這麼多年的工作。相較於韓國賣座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女主角放棄工作與夢想,為了育兒將自己陷於斗室,台灣媽媽得以重返職場,乍看幸福美滿,實則得揹負更多壓力,才能繼續追尋自我。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圖片翻攝:車庫娛樂Youtube
《82年生的金智英》劇照,圖片翻攝:車庫娛樂Youtube

避免增加同事工作量,挺著大肚子選擇上班到生產前一天;為了持續哺育母乳,不分寒暑躲在廁所、儲藏室裡,手忙腳亂地擠乳;力拼準時下班接小孩,只能更早進公司或帶著工作回家;因小孩生病不得已臨時早退、請假,與升遷總是擦肩而過...,職業媽媽的各種難處,彷彿一根根芒刺扎在她們的心窩,渺小得不足為道,卻令人時刻揣揣不安。

氣餒的是,即便職業媽媽努力燃燒自我,當家庭與工作偶有應接不暇,各種批評指教立刻湧現。尤其當孩子生病,媽媽除了要臨時向公司告假擔負起照顧之責,更容易在此刻成為千夫所指。女星何妤玟曾在談話節目中訴苦,女兒上學後只要生病,她就得與老公認錯,「因為我做的決定,後果必須由我來擔。」

媽媽做得好理所當然?「神隊友」其實是性別歧見

曾幾何時,將孩子送往學校,還給母親屬於她自己的時間,竟成一種罪?德國亦出現「烏鴉媽媽」這種負面標籤,形容專注工作而棄孩子不顧的母親;反觀,父親衝刺事業即是承擔家計,順理成章地從育兒事務中全身而退。

心累,身體更累。縱使男主外、女主內已成過去式,當媽媽們開始從家庭走向工作,爸爸們卻非全然從工作走回家庭。根據主計處2016年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發現有配偶(含同居)女性每日無酬照顧時間3.81小時,丈夫為1.13小時,整整高出男性3倍以上。隨著現代家庭規模縮小,在無後援支持下,多數職業媽媽即便下了班,還得繼續另一個「責任制」,無法獲得充分休息。

儘管近年來鼓吹性別平權,加上「三機救婚姻」(洗碗機、洗衣機、掃地機器人)風氣盛行,對比3年前的4.22小時,女性無酬照顧時間已微幅縮小,但男女比重依舊失衡。2019台灣性別平等調查指出,最常聽見的女性刻板印象中,「比較適合做家事」、「比較適合帶小孩」高居前兩名。女性做得好,理所當然;男性做得好,就是神隊友,這類性別歧見,巧取豪奪了媽媽應有的自我價值與成就感。

工作上奮力拚搏,返家後難以喘息,生育下一代,成了女性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奢望,「累到不敢生第二胎。」成了許多媽媽的內心話。政府撒錢獎勵催生,興許能救急一時,然而如何讓打破根深蒂固的傳統框架,解放職業媽媽的身心束縛,在實踐自我與照顧家庭中找到兩全其美的生存之道,持續探底的人口赤字,才有望止跌回升。

看更多高壓媽媽育兒路
宮縮痛到站不住 小兒科醫師堅持「做到生」
鏡頭沒在拍轉頭忍孕吐 主播媽咪熱血育兒
那些乘客們教會我的育兒課題 小黃女運將從不幸婚姻學會獨立
怕被貼標籤 工程師「肝鐵媽咪」哺乳室邊擠奶邊工作
防疫前線作戰 護理師媽媽:盼無所畏懼擁抱自己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