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破400萬!臺灣社交距離App真能保護你?

疫情升溫,大家爭相下載的「臺灣社交距離App」到底準不準?打開App總是停留在「比對無接觸」的畫面,表示我們真的安全嗎?

台灣進入社區感染階段,除了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群聚之外,還能做什麼?你還可以下載「臺灣社交距離App」,保護「未來」的自己!

「未來」!兩字非常重要,因為記者實地去電疾管署,發現截至5/13中午止,該系統並沒有任何確診者的接觸史。

也就是說,比對不到任何確診者與你之間的距離,它現在並沒有辦法知道13日新增的13個本土案例、12日新增的16個本土病例,是不是曾經出現在你身邊。

但這並不代表該款App不準或不值得。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社交距離App》確診者靠近兩公尺就會示警

因為下載該款App之後,個人的接觸史就會被採集,一旦有確診者資料上傳到系統,就能比對出距離風險,保護自己。

又或是自己未來不幸染疫,衛生局會提供驗證碼,讓確診者可透過App上傳隨機ID,將自己的接觸史放入系統比對,匡列出更為精準的風險族群,進一步保護身邊的親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臺灣社交距離App」由疾管署與「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合作開發,App每隔10~20分鐘產生一個「隨機ID」,透過藍牙偵測,紀錄「隨機ID」之間的接觸時間與距離。

用戶得知確診之後,上傳資料,其他用戶就能比對彼此距離與足跡,只要曾經靠近兩公尺內兩分鐘,就會出現示警畫面。用戶可藉此了解自身風險,進行健康管理,通報衛生單位。該App可每四小時更新,可自動比對接觸史。

社交距離App運作方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社交距離App運作方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社交距離App運作方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保護不了「現在」,卻保護了「未來」

因此,該款工具的設計架構,並非靠近確診者就會嗶嗶叫的即時告警系統,而是有助於控制擴散的「疫情調查」。

本週因為疫情升溫,下載量已經快速突破300萬(至14日已破400萬),臺灣社交距離App負責人詹仲昕表示,除了看全台涵蓋量之外,區域的涵蓋量也能看出效能,例如醫院用戶的涵蓋量、雙北宜蘭的涵蓋量,涵蓋量愈大,效能愈好。

另外,疫情的高風險區,例如近日確診者曾涉足的宜蘭、萬華與基隆等地,若安裝密度夠高,也會有指標性意義。

目前「臺灣社交距離 App」已在蘋果AppStore、Google Play商店衝出下載數之冠!

該款App基本架構在去年4月完成,今年4月透過標準的手機系統平台再做開發、重新上架,國外用戶的國外接觸史也可以被紀錄。

臺灣社交距離App會在確診者靠近兩公尺時示警。陳心慈攝
臺灣社交距離App會在確診者靠近兩公尺時示警。陳心慈攝

臺灣社交距離App會在確診者靠近兩公尺時示警。陳心慈攝

社交距離App發揮效力的三大挑戰

儘管在疫情升溫之後,「臺灣社交距離App」下載爆衝,但能否發揮效力仍有三大挑戰。

首先,不少人擔心,安裝App會讓個資全都露?

對此,衛福部疾管署公開資料表示,該款App的去中心化的設計讓使用者無須註冊也無須上傳資料,減少個資蒐集疑慮。而且,相關資訊分散儲存在個別用戶的手機裝置中,只儲存14天。

第二個挑戰,是下載人數要覆蓋防疫人口的半數。

亦即,全台2300多萬人的一半、守備範圍約達到1300~1400萬人。扣掉老人、小孩、不用手機者的人口比例,短時間要衝過千萬下載門檻,仍不容易。

第三,要隨時打開手機藍牙。

該App的設計是透過藍牙偵測身旁裝置的隨機ID,同時記錄接觸的時間長度與距離。這表示,大家的手機隨時都要打開藍芽,才能在用戶互相接觸時,達到即時比對與示警的功能。

「臺灣社交距離App」此刻看來效益還未展現,大眾還是需要勤洗手、戴口罩、減少群聚,才能有效防疫。但長遠來看,若能在推廣之下,讓安裝率超過半數人口,這款App有機會成為防疫一大利器。

本文轉載自遠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