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蹲點做公益 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配合108課綱,培養學生具備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能力,學校紛紛嘗試將課堂拉到社區,透過「實戰經驗」,了解學生不足部分,回到校園後再重點加強,不僅師生對此皆認為獲益良多,社區也因此受惠。

屏東大學社發系主任邱毓斌不諱言,過去學生投身社會公益,常會以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缺少與社區溝通的能力,所以會有「一廂情願」狀況發生,不僅沒有協助解決困境與需求,反而造成居民負擔。

因此,每次在出隊之前,他會都會要求先在社區蹲點,讓學生學習如何傾聽,接續才能夠對症下藥,過去木訥的孩子,在下鄉之後,不僅應對流利,連不輪轉的台語也開始能侃侃而談。

內埔農工汽車科教師康郁帆也說,以往在教室內,老師會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帶著學生學習;但一到社區,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只能靠現場變通,回來學校後,學生深深了解自己的不足,上課發問也開始踴躍,「像變了個人似得」。

曾走入美濃鄉村的屏大學生李詩媛印象深刻地說,自己接觸到的青農或老農,對土地都有著深厚情感,每個人對社區營造有說不完的故事,「真的大開眼界」,也看到偏鄉教育與資源不足,「實際走一趟比在教室學習,還更能觸動同理心」。

屏大校友蔡承恩以自身經驗指出,在大學階段一度對自己的未來要做什麼找不到方向,大四時參加社會企業與公益創新學分學程,在學程中參加恆春水蛙窟社區舉辦的營隊,接觸在地社區,他將所學相關,透過社會企業學程課程將之具象化,最後直接在國境之南待了一年,成了往後就業的豐厚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