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美國跨黨派對中國強硬的聲音 康乃爾教授白潔曦主張「競爭共存」

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白潔曦8月在《外交事務》撰文直言,美國以不健康的模式關注中國的威脅,反而損害美國的外交政策,且美國總統拜登看起來像是慢慢擺脫數十年來對台灣的「戰略模糊」,這點也讓她相當憂心。白潔曦的態度不同於美國跨黨派對中國強硬的共識,使她成為不少中國專家的先鋒。

美國雜誌《紐約客》13日指出,美國跨黨派共識就是不惜代價來反制中國,而約在10年前,此想法僅有一小群右派評論員和分析師主張,現在卻成了主流。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當時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寫道:「更強烈地反對中國可能是民主、共和2黨唯一有共識的事。」

白潔曦也在《外交事務》的文章稱,美國最初是在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於2011年提出從中東轉向亞洲的「重返」(pivot)計畫,而在川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美國與中國的關係大部分沒有改變,就算曾極端形容美國遭中國「性侵」,但2018年以前也沒對中國祭出真正強硬的政策。

《紐約客》提到,當COVID-19疫情對川普尋求連任造成影響時,他對中國的粗魯言語引發美國境內仇恨亞洲人情況,且川普政府隨後切斷與中國的交流,包括停止傅爾布萊特(Fulbright)、和平工作團(Peace Corps)等交流計畫,並減少中國駐美新聞工作者人數,甚至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

白潔曦說,美國川普政府高階官員在演說中暗示政權更迭,呼籲賦予中國人民權力來尋求組成不同政府,並稱中國歷史包含中國人民的不同道路。《紐約客》表示,許多人認為拜登(Joe Biden)當選後,可能會調整政策,結果中國本身的好戰,加上美國未優先直接與中國接觸,導致政策未能有所改變。

美中關係因這2點未能改善

《紐約客》稱,相較於和中國直接接觸,美國選擇先修補與盟邦的關係,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中國共產黨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2021年3月在美國阿拉斯加州州府安克拉治,進行拜登上台後的首次美中高階官員會晤,結果2人在國際媒體面前針鋒相對。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2)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右1)18日在阿拉斯加州,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2)、外交部長王毅(左1)會晤。(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2)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右1)18日在阿拉斯加州,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2)、外交部長王毅(左1)會晤。(美聯社)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2)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右1)18日在阿拉斯加州,與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2)、外交部長王毅(左1)會晤。(美聯社)

「(美國)全球敵人潮起潮落」,白潔曦告訴《紐約客》,「這屆(拜登)政府先說是中國,但接著修正《國家安全戰略》以反映烏克蘭局勢,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有個長期威脅」。《紐約客》直言,從拜登團隊的組成來看,對中國採取強硬路線並不令人驚訝。

《紐約客》表示,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博(Kurt M. Campbell)曾主張,與中國競爭能避免美國衰落,且他與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於2018年撰文直言,與中國接觸是有瑕疵的策略。美國國安會中國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則是2021年出書,談論中國密謀取代美國。

《紐約客》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教授麥寇特(David M. McCourt)把上述這些人視為「戰略競爭者」,且可分成3類,包括1997至2010年代協助形塑與中國打交道主流模式的老「接觸者」、長期主張要對中國強硬的「新冷戰戰士」,以及白潔曦所屬的「競爭共存者」(competitive coexister)。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AP)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AP)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政策協調官坎博(Kurt Campbell)(資料照,AP)

麥寇特告訴《紐約客》,他最初想把「競爭共存者」稱為「新接觸者」(new engager),但對方請求不要,因為「接觸」一詞似乎已被視為汙點。競爭共存者承認美國正和中國競爭,但同時必須找出與新興強權和平共存的方法,且認為與中國有更多接觸毫無錯誤。

「競爭共存者」成新選擇?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3位學者何瑞恩(Ryan Hass)、金沛雅(Patricia M. Kim)與貝德(Jeffrey A. Bader)11月共同撰寫的報告稱:「戴著有敵意的鏡片看待(與中國)關係是個錯誤。」麥寇特說,白潔曦所屬的競爭共存者是個新群體,不同於以往的中國事務專家。

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1月14日進行拜登上任後的首次實體會談,《紐約客》稱,此會談相當成功,拜登說他看到立即爆發台灣衝突的風險低,且雙方同意未來持續接觸,而布林肯將於2023年初訪問中國。不過《紐約客》認為長期來看,有跡象顯示雙方關係會惡化。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2022年11月14日,印尼峇里島「拜習會」登場,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度以「元首」身分握手(AP)

《紐約客》指出,共和黨掌握多數席次的美國聯邦眾議院,有意展開與中國有關的聽證會,像是COVID-19病毒是否從中國的實驗室外洩,而中國勢必會採取反制,導致雙邊關係緊張,且為了不被認為軟弱,都不會有所讓步。白潔曦坦言,與中國對話的努力有增加,但花太多時間考量怎麼做及造成的形象。

白潔曦沒有點名拜登政府,因為她希望拜登團隊能看到她在《外交事務》所寫的文章。她向《紐約客》表示,由於當前共識而難以提出更慎重的方法,她的文章則是要鼓勵想提出其他方案的拜登團隊成員,「我常認為私下討論是在公開討論的陰影下進行,所以很難有進展...... 目標之一就是讓討論變成可能」。

白潔曦認為,拜登政府必須採取緩和美國與中國關係緊張的措施,包括反對美國國會有意提升台灣地位、勸阻眾院議長在內等高階官員訪台念頭,甚至中國有更好的行為,美國要願意給予獎勵,而非只有一系列的懲罰,同時建立更頻繁的雙邊溝通管道。

全面外交打壓會有災難性衝突

白潔曦也說,爆發災難性衝突的風險太大,所以不能進行全面外交打壓,「那些認為聽天由命的人該捫心自問,他們看到怎樣的世界...... 我認為不檢視有無替代方案的行為太具災難性」。《紐約客》稱,部分與白潔曦有相同看法的人,因怕被批評對中國軟弱而未提出此論述,所以很歡迎她帶來改變。

「白潔曦很勇敢」,曾任美國國務院亞太助卿的董雲裳(Susan Thornton)說,「真的很難批評拜登知道還有其他方案,問題在於無法做細微政策制定,因為只要做了什麼,就會遭另一方抨擊」。另外,白潔曦11月出席的美國哈佛大學「共存2.0」研討會上,部分與會者被問及對她在《外交事務》論述的看法。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艾瑞克森(Andrew Erickson)當時直言,他沒有看到中國想要互相的證據,並以中國拒絕討論軍控為例,「我沒看到與習近平的中國進行合作的基礎...... 我很遺憾這麼說」。《紐約客》稱,身為美中混血的白潔曦,看到美國亞裔遭到種族歧視攻擊,因此對發言論述相當謹慎。

《紐約客》表示,白潔曦盡可能讓自己的論述以事實和政策為基礎,雖然她沒有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受害者,但擔心美國境內的相關激烈言語和攻擊行為會加劇。白潔曦強調:「我不想成為路殺受害者,可是袖手旁觀的代價太大。就算我是學者,我也是個公民,我很害怕這個國家的走向,以及對中國的敵意和對立增加。我沒有想要緊張,但想逃離這個想法。」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