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跪又站不直 青世代的處境與愁煩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35歲的青年,大學畢業要找工作時,恰巧碰到美國雷曼兄弟投資公司破產而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打拚10餘年,多數仍是低薪資、高工時、不敢婚、不想生、買不起房、被割韭菜、不想跪著又站不挺直的世代。

今年30歲的青年,出生恰逢蘇聯解體,經歷就是從冷戰結束到新冷戰開啟。今年25歲的青年,伴隨著「網際網路」一起來到這個世界,作文變成簡訊,圖書館換成谷歌大神,坐在床上就可以把功課基本寫完。今年20歲的青年從出生就一直是全球反恐戰爭,捱到讀大學又來了新冠疫情,不進教室,不能出國,只能在線上看到教授和同學,大學社團活動也不可能重來一次。

經濟泡沫、地球暖化、強權爭霸、疫情肆虐、政治爭鬥、戰爭風險,基本上都不是年輕人造成的,卻必須由他們來承載。與全球同世代的台灣青年,面對相同令人糾結的國際政經及社會環境,復由於中國大陸的高度威脅,兩岸實力的極度失衡,邦交國不斷棄我而去,及台灣內部政治亂象,更加深他們的窒息感。

今年大學3年級的學生,即使還沒去服16周的義務役,距離36歲除役年齡還有15年。今年35歲,服役時曾當過預備軍官或士官的年輕人,同樣要到15年後才會除役。負責國家安全政策的長輩們,未來15年台海不會有事吧?畢竟打起仗來,不可能只靠現役職業軍人去扛。

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自2015年進行「全面國防與軍隊改革」,加快中共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步伐,增強反外軍干預的能力,頻密增加「遠海長航」向外兵力投射的演訓,突穿台灣位居中央位置的「第一島鏈」成了新常態,而習近平也為解放軍立下了2027「建軍百年奮鬥目標」。

解放軍的急速進展改變了美國自二戰結束後,獨霸亞洲的形勢。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逼使美國「轉向」,撤出中東而專注「自由與開放的印太」。作為美中戰略對抗前沿和較量擂台的台灣,已經64年未經戰火,兵役役期在年輕選票的考量下,一路砍掉了20個月,後備動員實際上是「名冊人多,能戰者少」。

對於台海發生軍事衝突,國際社會菁英的警覺與估算,和台灣各界的民調差距之大,找不到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釋。眼看台灣人民「不怕鬼,不信邪」的浪漫,美國政策圈的「焦慮感」逐漸積累,自然也就會為了本身的戰略利益,開始給台灣加壓:武器裝備要買,國防預算要加,建軍構想要改,後備動員要實。

回答民調,當然是挺身保衛國家;對嗆大陸,當然是靠鍵盤和投票,因為這樣既省時又不用真的付出代價。稍有警覺意識的大學部學生問:大陸會不會真打?研究所學生互相問:你接到「動員召集預告書」了嗎?他們都是還沒除役的年輕人。

台海的和平與穩定不應建立在「大陸不會動武,美國必來相救,台灣應該沒事」的自我催眠。台海形勢漸趨緊張,兩岸在毫無危機管控溝通機制的狀態下,一味鼓動人民「敵視大陸就是愛台灣」,或自詡「沒有開戰就是維持現狀」,更有可能將年輕人的未來推入險境。

如同是新兵訓練中心的老士官,一個一個梯次地從接新兵到結訓,永遠與年輕世代為伍,算是比大多數人幸運。大學教了近30年,已成了「長輩」,現在的學生比自己的孩子還要小。每次走進教室,看到一雙雙迷惘的眼神,真心感受到年輕世代面對的處境令人擔憂,內心的愁煩未必是長輩們可以體會的。

地球會旋轉,世代會交替,台灣的未來終究會交到年輕人手中。而現在還在崗位上的我們,為他們形塑一個和平穩定的台海,讓夢想和創意有實現的機會,本就責無旁貸,又怎麼捨得送他們走入戰火。(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