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下,需要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

油價續漲,需要更省油的移動方式

物價飆漲,就是薪水不漲,俄烏戰爭導致油價與天然氣節節攀升,美元大放水造成導致台幣升值,卻又因為美元升息、台灣央行沒跟足導致台幣貶值。在以前,黃金被用來錨定貨幣,有足額的黃金擔保貨幣的發行。但在現代,信用無限擴張之下,我們的財產都被美元無限增發所稀釋。我們只想要最能夠自由的呼吸與生存,是五大人權指標中最優先的項目,在越來越艱困的生活中,卻離我們越來越遠。

資料來源:加強使用牌照稅稽徵之研究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55717133121.pdf
資料來源:加強使用牌照稅稽徵之研究 https://www-ws.gov.taipei/001/Upload/public/attachment/55717133121.pdf

2021年,物價指數年增率為1.96%,創13年來最高,2021年,國際油價創下12年來最大年度漲幅為55%,天然氣則是47%,歐洲因為戰爭甚至達到400%,這些漲幅最終都會反映到食物,因為影響到運輸以及發電。三餐外食族的朋友,肯定明顯的感受到物價上漲的壓力,從便利商店的便當到小吃店,甚至到高檔牛排店都有不同百分比的漲幅。勒緊褲帶過生活的日子已經到來,節省各類開支的選擇已是必然,但很可惜的是政府並未允許我們行使屬於我們的天賦人權,而是利用各種不平等的法規來進行限制。去年經濟部能源局發布「車輛油耗指南」,汽車最省油冠軍車種為 FIT 1498c.c. A1 5D 油電複合動力汽油車,每公升汽油平均行駛26.9公里,機車則是 SUPER CUB 123.9c.c. M4 表現最佳,每公升汽油平均行駛80.5公里。若油價持續攀升,人們肯定是選擇越省油的機動車輛,降低通勤或保養的成本。

回到過去,問題少一半

1967年以前,當時的摩托車比照汽車,只要是50cc以上的高速機動車輛,比照四輪汽車視同甲種車輛,必須掛牌繳稅,且只能行駛汽車專屬道路,例如當年的中山北路快車道,50cc以上的摩托車是可以行駛的,騎在外側慢車道還會被警察抓,因為外側慢車道是提供給牛車、馬車,人力車等乙種車輛行駛。但在1968年現代的「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立法後,就將所有原本視同甲種車輛的摩托車,趕到屬於慢車的乙種車輛當中,視同慢車管理,並開啟了後續一連串的限制措施,例如禁行快車道、特定時段禁行忠孝西路等等,一直到現在,環河北路往南也仍未歸還機車族,各類高架道路仍然沒有機車族行駛的空間,反而是因為當成慢車管理,所以提供了腳踏車道供機車行駛。高速公路,更是門都沒有。

機車半小時內的潛在可及範圍是912.6平方公里。圖/作者提供
機車半小時內的潛在可及範圍是912.6平方公里。圖/作者提供
汽車半小時內的潛在可及範圍是1154.6平方公里。若以台中火車站為例又更為明顯。圖/作者提供
汽車半小時內的潛在可及範圍是1154.6平方公里。若以台中火車站為例又更為明顯。圖/作者提供

交通社會排除了你我的選擇

世界各國早已開始推廣機車用路,原因無他,能減少塞車與減少能耗。時至今日,交通部的整體交通政策,仍是大部的往小客車方向傾斜。以下方等時地圖為例,範圍越大,代表潛在的接觸與機會皆多,社會流動的機會也多。若從交通部出發行駛30分鐘,機車的潛在可及範圍是912.6平方公里,而汽車的潛在可及範圍是1154.6平方公里,兩者相差了242平方公里。汽車可使用各級高架道路與快速道路,無疑是鼓勵民眾買車,而機車只會被使用於短途原因,僅僅因為機車被限制了許多「原本可」行駛的道路。這就稱做交通社會排除 (transport social exclusion)。

車輛的選擇、移動的自由是普世價值

封閉式道路的安全性其實早已被不斷證實,本文不再贅述;這邊只想探討,若1967年前的「掛牌摩托車可行駛各級道路」發生在現今,會發生什麼事?

人們可以用更低的成本移動,而且移動的方式不會被侷限成只能開車,只要是合格的駕駛人,使用各種合法運具,都能以安全的情形下自由移動。另外,居住的選擇變得更多了,不用一定擠在蛋黃區,保養汽車的錢省下來了,甚至不買車,改成租車或叫計程車來進行舒適的移動。

除了移動的選擇變自由了,車輛的選擇也變自由了。花一樣的時間能抵達目的地,不用再「非開車不可」了。如果選擇了去年的省油冠軍super cap 上路,或者騎著喜愛的Smax上路,這不就終於把「自由選擇道路與車輛」的權力,還給全民了嗎。

路長且阻,需要全民凝聚共識

但是全民接受了將近一甲子的錯誤政策,是沒辦法立刻扭轉過來的。我們從小就接收到「十次車禍九次快,十次車禍九次機車騎士受傷害」的錯誤情勒洗腦,政府各交通部門始終無法用科學的方式來分析事故原因,也無法用理性的方式執行考照制度更新或政令宣導,在金字塔層層欺壓的公務人員體系中殘喘求生的底層公務員,已喪失對抗錯誤政策的能力。是時候,要靠人民的力量矯正這錯誤的政府了。但能怎麼做?

資料來源: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資料來源: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

重視駕駛人能力,而非職業或車種

所有的交通工具,不管是小客車、摩托車、腳踏車甚至水泥車、聯結車,他都只是「車」,唯一不同的是駕駛車子的「人」。我們不會歧視黑人,是因為我們在認識黑人之前、就已經知道「種族歧視」對於各個人種是大忌。所以,我們面對自從2002年橫空出世、因為WTO要求而突然開放的重型機車,是不是也早就忘了,其實當年是允許所有具備能力的摩托車都能上路的往事?那麼,當年不能上路的原因是因為不合格的駕駛人太多,卻不合理地只針對摩托車下禁制令,現在已經2022年了,這樣的錯誤認知是否還要再延續下去呢?我們是不是可以把目光放在不適任駕駛人上,而不是特定職業駕駛或特定車種呢?

圖片來源: 台湾機車路權促進會
圖片來源: 台湾機車路權促進會

道路平權,終結交通戒嚴

敬請一同支持機車機車解嚴,不但是重機上國道,更要爭取一般機車行駛各類安全的高架道路的權利。我們所捍衛的,僅僅是西元17世紀就在西方國家遍地開花的基本人權:生存權、自由權、財產權。蔡英文總統曾說:『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份子,我們願意遵循國際義務,積極的落實人權的保障』,期盼總統早日解除不公平的關稅屏障,還給人民自由選擇道路與車輛的人權。生活遭受疫情影響已經夠沉悶了,至少還給人民選擇道路與載具的自由吧。(Meowlike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