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歐經濟罩烏雲

工商時報【陳怡均】 東歐身為汽車生產重鎮,在車市蕭條之際,東歐車廠感受到無比寒意。 ■Automobile woes cast cloud over Eastern Europe. 30年前中歐與東歐共產政權倒台,隨後積極發展成為歐洲汽車製造重鎮,作為該區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然而,隨著全球汽車業走向蕭條,車市需求疲軟與新興科技的崛起,已打擊該中東歐經濟表現,使前景蒙上陰霾。 投資中歐與東歐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首席經濟學家賈沃琪克(Beata Javorcik)表示,「這些國家過去成功地吸引汽車業者在此設廠。但因應全球趨勢,這樣的擴張可能告終。」 自從柏林圍牆在1989年11月倒塌,中東歐共產政權瓦解,紛紛朝向市場經濟發展,各地的汽車製造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向舊時代對立的政治領袖都抱持同一信念-看好發展汽車製造業,盼藉此提升國內人民生活水準。 汽車出口 占比逾25% 這些領導人認為,東歐擁有悠久的製造業傳統,薪資又遠低於西歐,在西歐企業大舉投資東歐之下,勢必可挹注經濟起飛。此外,東歐製造的汽車大多銷往富裕的西方國家,也有助於抵禦成本低廉的亞洲對手進攻。 汽車廠商同樣緊捉契機,尤其是德國車廠巨擘,例如福斯(VW)買下捷克的Skoda,在其他鄰近國家廣設廠房。通用(GM)則在匈牙利設廠。 根據EBRD估計,過去20年中歐與東歐汽車產能勁升四倍。 隨著汽車製造業蒸蒸日上,斯洛伐克平均每千人的汽車產量達200輛,此為德國每千人汽車產量的逾兩倍,是美國的五倍。汽車業占一些中東歐國家出口的逾1/4比重。EBRD估計,單就奧迪(Audi)位在匈牙利焦爾(Gyor)的廠房,就占該國出口的9%。 不過,東歐人民所得要達到西歐水準,還有一大段差距。根據歐盟統計,斯洛伐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約為歐盟平均值的76%,匈牙利僅達均值的68%。反觀身為德國車業核心的巴伐利亞,當地人均GDP是歐盟均值的144%。 自2018年中以來,全球汽車業就開始走向低谷,全年的汽車銷量衰退,預料今明兩年不太會出現復甦跡象,也令中東歐車廠面臨的棘手挑戰。 捷克車廠裁員 十年之最 車市疲弱部分歸因於歐洲採行更嚴格的排放規訂,使歐洲汽車製造商必須花費比預期更長的時間進行調整,另一方面則受累於全球經濟成長放緩,波及汽車需求。 中東歐汽車製造業身陷景氣低谷,打擊該國經濟成長,導致新增就業人口縮水,出口走向疲弱。EBRD在11月便以汽車業疲軟為由,將斯洛伐克2019年的經濟成長率,調降至2.5%。 汽車業在一些國家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已經浮現。根據IHS Markit公布的採購經理人調查顯示,捷克10月製造商裁員速度創十年之最,「汽車業者強調,自身處於艱難環境」。 倘若美國總統川普對於歐洲汽車加徵關稅,對中、東歐汽車製造商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經濟學家指出,「這些擁有龐大汽車產業的國家,尤其是德國、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可能在經濟上將出現實質上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