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通路一甲子 幕後英雄少年測量工

【鍾雄秀 范修語 綜合】

榮民及少年測量工是中橫路通的幕後英雄,如果開路英雄是榮民,來自東勢初工,也就是現今的東勢高工的少年測量工,就是為英雄開路的先行者,他們大部分都是客家子弟,從無路到有路,年輕的測量工與榮民們,共同打造出中橫這條,宛如跨過中央山脈的彩虹橋。

北藝大教授李瑞宗在中橫一甲子紀念時,出版「青澀的中橫」一書,李瑞宗尋訪當年年僅17歲,臨時招募的測量工,從中橫選址定線的源頭著書立作。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瑞宗:「44年的時候,年底開始測量,那測量個半年,到了45年的時候,7月7號要開工,那44年要測量的時候,才發現4條線,就是東段西段再加2個支線,4個測量要組4個測量隊,人手不足。」

當年除了日治時期,部分開通的碎石子路,就只能走古道去測量施工路線,公路局就近,從當時尚未升格高工的東勢初工,以及台中高工招募測量工。

北藝大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 李瑞宗:「《青澀的中橫》主要就是先從當年測量的這一批,我們講說,客家族群的這個東勢初工,他們才17、18歲就進入中橫了,他們其實是被忽略的,因為大家不知道,有這一批年輕測工的存在。」

前中橫測量工 廖增金:「我們測量隊的時候住在山上,住在那個臨時帳篷,因為我們從測量一直到施工完工,一直都沒有回家,因為回家不方便又太遠,都一直待在山上,有時候晚上過中秋節,大家聚在一起,想念家裡想念家裡,有時候會掉眼淚啦。」

東勢耆老廖增金現年80多歲了,2001年退休,公職生涯45年,回憶起65年前的少年測量工年代,宛如昨日重現。中橫一甲子,象徵一個階段的結束,也是下個階段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