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研究】5潛力藥物 可抑制新冠病毒活性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國內疫情升溫,中研院研究團隊透過病毒蛋白活性抑制、細胞及動物實驗驗證,從現有藥物及保健品中,找出5種具抑制新冠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包括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以及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全株薄荷、全株紫蘇萃取物,可有效降低倉鼠肺部病毒量。該論文1月15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老藥新用加速上線對抗疫情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變異及迅速傳播,如疫苗無法提供全面防護,須同時投入治療藥物開發,透過老藥新用,則可加速進程,快速讓藥物上線應戰。中研院院士翁啟惠及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兼主任洪上程等研究團隊,從超過3000種藥物中,篩選出5款潛力藥物。

3000餘樣品篩選結果

洪上程說,研究團隊首先針對蒐集到的2855個動物及人類用的小分子藥物、190項傳統藥草,以及團隊過去合成的抗SARS病毒化合物,進行電腦模擬統計分析、酵素實驗與細胞實驗等,從3000多個樣品中,找到15個具有潛力藥物,並進行倉鼠肺部病毒試驗,結果篩選出5種具有抑制新冠病毒活性的潛力藥物。

洪上程表示,根據研究成果,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可降低病毒量達10倍,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中草藥靈芝多醣體RF3、薄荷及紫蘇萃取物,可降低約60%至80%。

中研院發現抗瘧疾藥物美爾奎寧等5種藥物,具抑制新冠病毒潛力。(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主任洪上程說明,如何從老藥篩選出5款抗新冠病毒的潛力藥物。(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團隊透過老藥新用,發現5款抗新冠病毒的潛力藥物。(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