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空窗」,兩岸能做什麼?

FILE - In this Jan. 22, 2021, file photo President Joe Biden delivers remarks on the economy in the State Dining Room of the White House in Washington. (AP Photo/Evan Vucci, File)
圖片來源:AP

拜登終於進入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Oval Office),但總統的大位還沒有坐熱,就忙不迭地簽了一大堆行政命令,可見前任留下的爛攤子有多難收拾。根據美國民調機構YouGov與美媒《CBS新聞網》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超過半數受訪者認為,對美國生活方式構成最大威脅的,並不是「境外敵對勢力」,而是「其他美國人」。

經過川普執政四年的折騰,目前中美關係惡化的程度難以想像。不要說重現當年建交時的盛況,連回到歐巴馬政府時期都談不上。拜登現在的感覺,恐怕只能用「巧婦難為」來形容。

而就在美國政權交接前夕,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宣布,中國在新疆對維吾爾族及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犯下「種族清洗與反人類罪」。中共外交部也不甘示弱,在拜登就職演講結束後不久,即宣布制裁包括蓬佩奧在內的28位美國前政府要員。

表面上,中共的動作是針對卸任的美國政府,但後果卻必須由現任政府概括承受。新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i Blinken)公開肯定川普的對中強硬政策,一般認為是為了迎合國內的反中氛圍;但「川規拜隨」的結果,可能是「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安內」不足以「攘外」。

川普當初以貿易戰掀起中美戰略對抗的序幕,雙方雖以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鳴金收兵,但新冠肺炎又開闢了另一個戰場。拜登雖反對川普單挑貿易議題與中共「捉對廝殺」,但雙方已經達成的協議,不可能久拖不決。畢竟,對外經貿還是會影響受疫情衝擊的美國國內經濟。

拜登與川普在中國政策方面最大的不同是,拜登要結合盟友之力,共同遏制中國。但美國在歐亞兩地的傳統盟邦,卻覬覦中國大陸的龐大商機,在長期安全和短期經濟利益之間難以取捨。中共「國家統計局」1月18日公布,2020年中國大陸經濟增長了2.3%,美日歐的經濟產出則急遽下降;中國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大陸經濟今(2021)年將增長7.8%。這些數字對於國內經濟受疫情影響的日本和歐洲許多國家,都是「禁不住的誘惑」。

綜上所述,拜登上任後,中美若想完成二度「關係正常化」,恐怕需要經過一段空窗加上磨合的過渡階段。

在美國選後這段政治混沌的時期,中共刻意壓低其「戰狼外交」的姿態,旨在保留與美國新政府談判的空間。例如,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回應布林肯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的強硬表態時,調子放軟了很多。華春瑩強調,中方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與美方發展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希望美方正確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與中方相向而行、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重回正確的軌道向前發展。這些外交用詞語帶緩和,不欲激發雙方隔空叫陣。

拜登是當年參與制定《臺灣關係法》的國會議員中碩果僅存的一員。他與過去服務於歐巴馬政府的現任國安幕僚,都有處理「臺灣問題」的經驗,不想觸動這根敏感的神經。因此,拜登政府不會在臺美關係上有太多著墨,「維持現狀」是最好的策略。所以,拜登的智囊康貝爾(Kurt Campbell)才會鼓勵兩岸對話,由兩岸去解決自己的事。美國能夠協助臺灣的是,提升臺灣的自我防衛能力,並在國際組織為臺灣發聲。

同樣地,我也不認為中共此刻會把「臺灣問題」,提到中美談判的議程上。中共是照自己的「行事曆」辦事。中共「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今(2021)年對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是今後一段時期中共對臺政策的基調,即「反獨」和「促統」齊頭並進;加大「反獨」力道,並以「融合發展」來推動兩岸統一進程。所有對臺工作,都要配合「兩個一百年」的發展目標,因為對中共而言,發展才是「硬道理」。

中美處於戰略空窗,兩岸能做什麼?我本來認為這是打開兩岸復談之門的機會,但因卡在「九二共識」四個字,看來復談的可能性不大。其實,「九二共識」不應成為問題,因為蔡英文總統也接受「九二會談」的事實、精神和成果。針對「九二共識」的內涵「一中各表」,蔡總統也以《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間接加以表述。

依據我國憲法,「一中」指的是中華民國,所以「一中」不是問題。中華民國既為主權獨立國家,就沒有再宣布獨立的必要,所以除非「制憲建國」,否則「臺獨」只是一個「假議題」。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臺灣地區和大陸地區同屬中華民國,所以「兩岸同屬一中」也不是問題。目前的問題在於,有人要把模糊說清楚,有人錯把理解當成文字表述。

蔡總統擔心影響民進黨未來選情,不可能在「九二共識」這個議題讓步;習近平沒有選舉壓力,但為維持統治權力,也不可能放棄這個「定海神針」。看來雙方都不可能有讓步的空間。

拜登不會放棄遏制「中國崛起」的既定戰略,臺灣應從本身安全看待中美長期鬥爭的問題,避免觸及中共的發展利益。換言之,臺灣不要成為中美權力競賽的工具,更不能成為戰爭的導火線。安全是核心利益,且非指單一的軍事安全,而是具有綜合性的安全意義。中共除應停止對臺軍事威懾外,也應考量到臺灣在經濟、公衛等其他領域的安全需求。臺灣不可能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下走上談判桌,更遑論與對岸談統一問題。

然而即使如此,兩岸還是可以在這段期間醞釀和解的氣氛,而和解就從合作開始。例如,拜登不排除在防疫、氣候變遷等非傳統安全議題與中共合作,兩岸則更有合作的必要。對岸不應從零和的角度,阻撓臺灣在這些領域參與國際合作的機會。

最後,處在中美關係的空窗期,兩岸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即「損人不利己的話不說,吃力不討好的事不做」,這應是雙方都可以做到的。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