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系進入新的惡性循環 北京加強外交攻勢

(德國之聲中文網)在發生了一系列外交爭端之後,中美關系似乎在走向另一個惡性循環。在上周落幕的全國人大會議上,中國最高領導層指責華盛頓對北京展開全面"遏制"和"打壓",導致雙邊關系持續惡化。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我國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發言中這樣說。

外交部長秦剛也對兩國之間可能發生的沖突發出警告。他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舉行的專場記者會上說:"如果美方不踩剎車,繼續沿著錯誤的道路狂飆下去,再多的護欄也擋不住脫軌翻車,陷入對抗沖突,誰來承擔起災難性的後果?"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系學教授朱志群認為,中美之間持續緊張的關系已經直接影響到北京的外交政策走向,迫使中國一邊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傳統盟友的關系,同時也修復與澳大利亞和德國這樣的西方民主國家之間的關系。

"習近平和伊朗、白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等國的領導人舉行了會晤,但他也在北京接待了來訪的德國總理肖爾茨。此外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預計今年稍晚時候也會訪華",朱志群對德國之聲表示,"所有這些會晤都是抵御美國抗中努力的外交戰略的一部分。"

中國會成為"和平使者"嗎?

中國認為其外部發展環境仍然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無法預測的因素,尤其在烏克蘭戰爭持續進行的背景下。

赫爾辛基大學訪問學者英莎麗(Sari Arho Havren)認為,充滿挑戰的外部環境迫使北京在多個領域調整了外交政策。

"其中重要的一項外交政策調整就是,北京開始越來越強硬地去試圖控制國際話語權,將中國塑造成為全球和平安全的提供者和平衡因素,同時將美國描述沒有試圖阻止沖突,而是制造和挑起沖突的侵略者",她分析道。

上周,中國也成功促成了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間恢復外交關系。在相關協議公布之後,北京似乎有意在中東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並且有潛力挑戰美國在這個石油資源豐富地區的主導地位。

拉脫維亞裡加斯特拉金什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塞倫科娃(Una Cerenkova)表示,中國希望通過與任何可能不會與美國結盟或者對現存國際格局持負面看法的國家加強聯系,來提升自己的全球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試圖與所有人展開對話,而且他們的做法是重務實而輕意識形態的",這位學者分析道,"這些努力可以給中國帶來的收益是,逐漸成為其它國家心目中的一個重要參與者,從而讓他們認為中國可以坐在談判桌前,並且可以對國際安全局勢帶來影響。"

烏克蘭與國際安全倡議

對於烏克蘭危機,中國外長秦剛在兩會期間表示,"沖突、制裁、施壓解決不了問題,現在需要的是冷靜、理智、對話",他呼籲"和談進程應盡快開啟"。

在烏克蘭戰爭爆發滿一年之際,北京發布了一份所謂的"12點聲明",但是中國試圖塑造自己為和平斡旋者的努力引起了一些美國高級官員的質疑。

此外,中國還發布了一份《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官方媒體稱這份文件闡述了北京對於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核心理念和准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學者唐安竹(Drew Thompson)認為,中國發布的全球安全倡議以及有關烏克蘭問題的12點聲明,都更像是"意向和偏好聲明",而非戰略文件。

"它旨在讓中國利益相關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在安全和政治上的優先選項,如何利用這些內容寬泛的文件來實施和執行中國的治國之道,這都是由中國官員來決定的",他分析道。

美國巴克內爾大學的政治學者朱志群注意到,上述兩份文件包含了很多可以在烏克蘭或其它地區促進和平的一般性原則,但問題在於這份全球安全倡議是無法操作實施的。

"它重申了中國關於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承諾,以及認真對待各方合理關切的呼籲",朱志群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但這並不是一份可以執行的計劃。"

與俄羅斯的緊密聯系還會繼續

赫爾辛基大學的英莎麗指出,在當前中美競爭持續加劇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可能會與俄羅斯保持更加緊密的關系,因為北京將莫斯科視為共同抗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的一個"寶貴的多層次合作伙伴"。

那麼印太地區國家該如何應對一個日益雄心勃勃的中國呢?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的研究員胡莎娜(Sana Hashmi)認為,該地區已經進入了一個"集體倡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成為保障地區安全的潛在伙伴。

"美國不再被視為負責提供安全保障的唯一國際啊,像印度這樣的國家也日益成為潛在的安全合作伙伴",她對德國之聲表示,"制定安全倡議和創造一個和平穩定的環境,是大家共同的責任。"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William Yang